讲师公开课内训文章


首页>公开课程 > 经济形势 [返回PC端]

“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实施战略解读

讲师:宋逸之天数:1天费用:元/人关注:332

日程安排:

课程大纲:

中国实施战略解读学习

授课对象
能源、金融、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中高管理层,政府管理人员

授课方式
讲演结合+案例研讨+视频播放+互动研讨

课程大纲
第一讲:“碳达峰、碳中和”背景及战略价值

一、“碳达峰、碳中和”由来
1. 碳排放与地球生态危机
2. “碳”从何处来?
3.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大国博弈
4.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中国担当与话语权机会
二、“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人类发展权的遏制与争夺
1. 国际秩序1.0: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 国际秩序2.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 国际秩序3.0:雅尔塔体系
4. 国际秩序4.0:碳中和体系
三、人类能源进化史
1. 石化能源时代:碳基能源
2. 光-锂能源时代:硅基能源
3. 可控核聚变能源时代:氢基能源
四、“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1. “碳达峰”并不意味自然达峰
2. “碳中和”:排放量=吸收量
3. “碳达峰”是基础前提
4. “碳中和”是最终目标
五、“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的战略价值与挑战
1. 中国是*碳排放国:压缩经济增长空间
2. 时间短:过渡期仅30年
3. 解决发展与减排
4. 解决整体与局部
5. 解决短期与中长期
6. 提供能源电力工业“弯道超车”机遇
六、“碳中和”的4种途径
1. 碳替代:47%
2. 碳封存:21%
3. 碳排放:15%
4. 碳循环:17%

第二讲:“碳达峰、碳中和”实施与中国能源安全新战略
一、全球能源发展趋势
1. 能源需求增长放慢脚步
2. 能源格局“四分天下”
3. 石油利用加快转向非燃烧领域
4. 天然气消费重心正在转移
5. 制约可再生能源瓶颈正逐一打破
二、中国能源安全挑战与新战略
1. 中国能源禀赋之痛:多煤缺气少油
2. 中国能源安全外部挑战:发展性、经济性、政治性
3.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4. 中国能源安全新战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三、中国如何破解能源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三角形
1. 能源不可能三角:安全、绿色、高效
2. 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
3. 中国能源大三角:“光伏、特高压、新能源”大循环体系
3. 能源“四化”目标: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
四、中国“低碳之路”战略
1. 调结构:改变和优化能源结构
2. 促节能:立法与政策引导、技术运用提高资源利用效能
3. 用科技:能源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
4. 求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
1. 供给侧: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
2. 消费侧:电气化与节能提效
3. 转换侧: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4.“两个一体化”: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

第三讲:“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战略应对
一、重构能源产业
1. 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
2. 光伏、风电、水电、核能发展及前景
3. 产业发展空间与新兴产业机会挖掘
二、重构制造业
1. 从资源属性到制造业属性
2. 缔造产业链新标准:新国际分工与合作格局
3. 汽车产业链变革:造车逻辑与商业模式的颠覆
4. 低碳生活倒闭制造业革新
三、重构经济版图
1. 重新定义中西部
2. “绿水青山”的后发优势
3.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新机遇
四、重构石油地缘政治格局
1. 传统石油出口国的利益丧失
2. 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权争夺
3.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的产业机会
五、“碳交易”:“碳中和”的“市场之手”与“排头兵”
1. 欧美的碳市场经验
(1)欧盟:阶段性、国际性、可持续性
(2)*:区域性明显,交易体系发达
2. 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
(1)双城模式:上海交易系统与湖北注册登记结算系统
(2)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3)配额方案与核算核查
(4)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3. 地方试点与全国市场并存
4. 多层次碳市场:碳金融衍生(碳远期、碳期货)
5. 投资机遇
(1)高碳排: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优势加速凸显
(2)零碳排:电力将率先纳入全国碳交易促使新能源再获动力
(3)负碳排:CCER推广惠及碳消耗板块
(4)碳测算:碳配额分配与碳交易覆盖度提升均将激发碳排放监测需求
(5)碳金融:碳金融产品创新与推广
六、资本加持与落地:新一轮科技创新
1. 电动车及其生态链
2. 数字经济
3. 工业互联网
4. 智能技术

国实施战略解读学习

上一篇: 《人民币的数字时代——银行如何抓住数字化人民币机遇》
下一篇: 党的是国内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海神针”


其他相关公开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