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公开课内训文章


首页>公开课程 > 政策解读 [返回PC端]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应对策略

讲师:胡碧燕天数:2天费用:元/人关注:227

日程安排:

课程大纲: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应对策略

课程背景: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油、气为主、是全球*的碳排放国。因此,我国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课程结合现阶段低碳技术,从“能源供给侧、工业企业、建筑领域、交通领域、电网侧、碳汇与碳交易”六个方面阐述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路径和对策,并在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引入控排企业减碳的实际案例,教授学员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碳”之间的矛盾,掌握碳交易的基本方法,主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课程收益:
● 解读双碳政策背景,增强政策理解能力;
● 掌握减碳技术,获得低碳生活、工作方法,实现低碳发展;
● 洞见实现双碳目标和愿景的具体路径;
● 掌握碳汇交易的基本方法,熟悉全国碳市场交易流程;
● 熟悉工业领域、建筑领域等六个领域实现“双碳”的应对策略。

课程对象:电力企业、能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智能用电专职

课程大纲
导入:支付宝蚂蚁森林,每个人都能为减碳做贡献

视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概念
一、“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背景
1、全球气候变暖为“双碳”政策出台奠定基础
视频:NASA全球CO2流动图
2、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
案例:世界上最北的城市——挪威的朗伊尔城,如何被推向了大国博弈的风口浪尖?
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方案
1、*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碳达峰 碳中和”
2、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三、2030和2060的六项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能源供给侧低碳发展对策
2、工业企业低碳发展对策
3、建筑领域低碳发展对策
4、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对策
5、电网侧低碳发展对策
6、增加“碳汇”和“碳交易”
研讨:“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与“碳达峰”相比一样吗?

第一讲:目标一——能源供给侧低碳发展对策
视频:我国煤电节能减排全面提速扩围
一、低碳能源的概念与内涵
1、高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2、低碳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
3、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二、能源碳排放的测算
1、不同排放源的界定
2、不同排放源的测算
三、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1、我国能源低碳化路径
2、我国能源低碳化对策
1)实行分区分类煤炭消费控制制度
2)强化低碳能源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
3)加快能源体制市场化改革
4)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研发
5)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视频:气候外交能成为*新“乒乓外交”吗?
互动:将在工作中实施低碳化具体实践分享给大家(仅针对能源供给企业)

第二讲:目标二——工业企业低碳发展对策
一、低碳工业的相关概念
1、低碳工业的特征
2、高碳工业VS低碳工业
二、工业碳排放的测算
工具1:基于计算方法(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
工具2:基于测量方法(温室气体排放=烟气流量×烟气中CO2/温室气体浓度)
三、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1、我国工业低碳化路径
1)低碳产业扶持政策
2)低碳金融服务政策
3)低碳技术应用政策
4)市场需求侧导向
5)市场供给侧参与清洁发展机制
2、我国工业低碳化的对策
1)严格高碳工业市场准入
2)调整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
3)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
4)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5)鼓励低碳技术研发
6)完善财税政策及碳排交易制度
练习:结合自己所在的行业,估算一下企业上一年度的碳排放量
四、电网企业在工业领域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1、高能耗工业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对能效提升和节能改造有内驱力
2、工业企业用能负荷需求量大,对节能改造有积极性

第三讲:目标三——建筑领域低碳发展对策
一、建筑全过程能耗分析及碳中和路径
1、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7.2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8.3%
2、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
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1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9%
4、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四大途径
1)建筑能效提升
2)建筑产能增加
3)建筑电气化及电力脱碳加速
4)碳汇、CCUS等负碳技术的应用
二、建筑能效分析及提升
1、建筑能效分析服务对象
2、现行建筑能效分析的主要问题
1)部分设备(灯具、水泵、开水炉等)设施年代久远,能耗高
2)空调系统设计冗余,水系统管网阻力大,控制手段落后
3)给排水系统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缺乏监控手段
4)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
5)缺少智能化控制平台
3、建筑能效提升的方法
1)提高能效水平
2)实现可调可控
3)实现无人值守
三、用能优化系统
1、数据采集、校核与清洗
2、设备与系统性能特性建模
3、最优控制参数组合的动态寻优
4、最优控制参数组合的实时输出
5、用能优化CPS系统
典型案例分析:
1)武汉商国际广场楼宇用能优化项目
商务方案阶段→工程施工阶段→调试优化阶段
2)福建湄洲岛多能互动CPS系统
互动:您家里的电灯泡都换成了节能灯吗?
四、电网企业在建筑领域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1、发挥好自身专业技术优势(节能诊断、能效测评技术能力)
2、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建筑做好节能诊断和能效测评
3、根据测评结果制定解决方案

第四讲:目标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对策
故事:新造车时代的未来究竟是属于“氢能源汽车”还是“纯电动汽车”?
一、国际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过程及现状
视频:拜登5月18日在福特公司的演讲
二、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特殊意义
1、实现“双碳”的目标和愿景
2、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3、带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4、对电网实现削峰填谷
三、国家扶持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解读
1、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解读
2、新能源汽车的地方优惠政策解读
四、电动汽车电池及充换电技术
1、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及评价标准
2、充换电技术: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换电池模式、无线充电
五、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及措施
1、负荷的增长
2、影响电压质量
3、电网运行优化控制难度增加
六、电网企业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1、电动汽车充电桩用电报装服务
1)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业务收资要求
2)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业务申请流程及时限
2、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执行的电价和服务费
1)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电价
2)非经营性充换电设施用电电价
3)充换电设施经营企业的服务费
3、智慧车联网平台的相关业务
1)充值卡业务
2)充电桩现场服务
案例:北京购买蔚来电动汽车

第五讲:目标五——电网侧低碳发展对策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
1、供电保障难度更高
2、调节压力持续增大
3、电网稳定特性发生重大变化
4、配电网运行控制更加复杂
5、二次系统的特性发生显著变化
6、系统成本不断攀升
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网企业的主要应对策略
1、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大清洁电力外送消纳力度
2、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把分布式电源作为传统发电形式的重要补充
3、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体系,全方位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负荷调度能力
4、在储能方面,储能作为灵活、快速的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可与变电站、新能源场站、新型负荷等联合运行
5、推动电力系统由“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资源
6、多措并举合理疏导系统成本
7、发挥碳市场作用激发减排动力
三、电网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1、持续提升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管控水平
案例:国网河北电力实现省级电网企业六氟化硫气体近零排放
2、构建变电站污水“零排放”绿色生态体系
案例:国网江苏电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变电站生活污水“零排放”技术攻关和超标排放治理,有效防范水环境污染风险
3、创新研制一体化电网危废智能暂存舱
案例:国网福建电力研发一体化电网危废智能暂存舱,有效提升电网危险废物管控水平
练习:我是电网的“卖碳翁”

第六讲:目标六——增加碳汇与碳交易
视频:什么叫碳汇?
一、碳汇的概念
1、什么叫“碳源”和“碳汇”
2、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
二、碳交易市场
1、碳配额交易(企业A与B)
2、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企业A与C)
3、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展及未来趋势
实操:企业参与碳交易
1)实操目的:以游戏模式,来熟悉全国碳市场交易流程
——了解CCER在碳市场中的作用
——了解企业碳交易策略、碳资产经营、交易行为的重要性
2)分组安排:现场人员分为5个小组,每组6人
3)各组内部分工
—CEO:负责整体策略组织讨论、决策
—CFO:负责财务、利润等的计算
—技术官:负责排放计算,配额、CCER履约提交
—交易员:上台交易人员
—风控官:确保履约和不破产
—分析师:分析市场交易行为和价格
4)情景设计:5组玩家为纳入碳交易体系的控排企业(以发电企业为例),通过获取配额及CCER项目抵消排放量
5)交易流程:配额分配—CCER项目竞价—申报生产数量—配额交易—配额清缴履约—发放生产利润
6)模拟道具:一副扑克牌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应对策略

上一篇: 销售技能提升和销售管理基础
下一篇: 电能替代技术与管理


其他相关公开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