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计划建议指出:“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新的经济体制,要经过长期的艰巨的努力。改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的经验还不是很多,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还缺乏总体性的战略指导,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五年到十年的战略规划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好地稳步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生活和整个国家长远利益的大事,必须作出全面而慎重的考虑。我们缺乏经验,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总体规划指导,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经过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一方面是时间精力所不允许,另一方面失败有时可以导致万劫不复的死地,使人民对改革失掉信心。我们对各种改革都不能以试验的态度而轻心,要郑重考虑,谋定而后动,使我们尽早地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战略规划,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实施,这些总目标的变动,为实现这些总目标而使用的资源,以及指导获得、使用和配置这些资源的政策作出决策的一系列过程。这是一项极费时间而又复杂的工作,但是它对改革的顺利进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是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应有总体目标。我们的改革就是要克服旧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间接控制手段,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
战略规划有两个基本特性:
一是全面性。经济体制改革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政治和国际形势等各方面的因素,改革的措施要配套。进行一项改革,要统一思想认识,要研究可能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并在方案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缺乏全面考虑,往往会破坏经济的协调发展,给我们的改革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长期性,改革不是仅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获得成功的,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要考虑到未来发展。如果没有一个超前期的战略部署,那么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不会成功的。对未来的设想,重要的不是回答未来怎样,而是通过预测未来怎样来制订我们现在的方针政策。要想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系,就要树立商品市场观念,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和劳务等市场。
总之,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战略规划来指导。进行战略性思考,对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既坚定不移又慎重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更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