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涵兮

邓涵兮

中层管理讲师

 讲师首页 课程 文章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请选择类别

邓涵兮之企业管理:为何会有“培训无效论”

讲师:邓涵兮   已加入:3209天   关注:1272   


(一)缺乏主动性

在经历以几年风风火火的培训热潮以后,很多企业和学员发现,“当时听听很激动、回去想想很感动、明天一动也不动”。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培训的有效性。

在经历了多次对学员的跟踪服务之后发现,还是有20%的受训者是收益很大的,工作方式得以改变,业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稍微想一下,这里的道理很简单,80/20法则,任何事情成功者只占小部分,但这件事本身是没错的。就像学校教育一样,大家都交学费了,成绩优良者只占少数(是指所有学校的平均水平),并非教材有问题,也并非老师有问题,关键还是看学习者是否用功了,是否心态归零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学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自愿的参加培训,而是领导安排的学习任务,不得不参加;而且成年人不愿意放下原有的思想,也不愿意改变多年的习惯,这样的培训,收效当然有问题。

那是不是这样就没办法了呢?也不是。其实,培训工作的重点并不在课堂上,而在于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分析得准确,课程设计就有针对性。就好比到医院看病,第一件事情就是体检、就是望闻问切。知道病因才能配对药。训前分析调研的比重应该占到整个培训工作的50%。

(二)缺乏培训有效性

当我还在为“培训到底有没有效”而争论不休的时候,国外已经为此研究了近三十年,并且已经对此做出了结论,那就是:科学有效的培训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那么讲师和企业的一切付出都是徒劳的。

培养受训者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全面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不应该做,而是不应该在短时间要求受训者都能得到全面提升;而且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并不需要员工是全能的。相反的,我现在以“根据现象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方案改善行动效果评估”这样的六步流程开展学习、“直指病灶”,这样的过程,既解决了问题,又提升了相对应的能力,还避免了学员参加很多不是最急需的课程,降低了学习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在与上百家企业的合作中,我发现大多数的企业培训管理者对训前调研和训后转化都不够重视,对“挖掘问题”的环节一带而过,致使讲课的内容流于理论,与学员的实际工作对不上号,对课后复习考试的环节更是忽略。这是培训无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要达成培训的有效性,还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交叉进行。很多企业在采购培训课程的时候,针对一个内容,只做一天或连着两天的课程,学完就结束了,而没有后期反复的辅导、检查和巩固,就像一所学校,只有上课没有考试,又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对待呢?其结果真是令人堪忧。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我要针对一个问题的解决,用“PDCA闭环”的方式开展培训流程,将培训与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有效的培训。

(三)对课程目标不明确

无论是个人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无效的培训,重要的原因是对课程的目标不明确。

培训效果的评估,有四个层面:

1,反应层:是指学员的现场反应是否热烈,这取决于老师的互动和控场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

2,学习层:是指学员在课程结束后能学到、记住并说出一些符合课程主题的知识点;

3,行为层:是指学员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理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4,绩效层:是指学员整体的行为改变,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或者达成某一个想要的结果。

对于以上的四种结果,培训组织方往往寄予太高的期望,希望一次培训就能达到改变行为的效果。老板甚至希望看到整体结果的改善。这种期望有点过高了。如果只是从培训本身来看,能做到“学习层”就已经达到效果了。

培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培训对于解决问题一定是很重要的,培训和管理手段相结合,才是改变员工行为最好的办法。想要改变员工行为、乃至于提升绩效的培训,是和管理合二为一的,这两者要达到高度的默契配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很多公司领导对培训不够重视,虽然组织了培训,但是公司与培训师信息交流不充分,没有互相的配合,造成培训内容不切合企业实际情况。当然培训师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赶东赶西的讲课,很少能对一家企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而且对不同行业的工作特性不够了解,造成一套理论到处用,与实际运用的差距很大。

培训业的作业形态,导致了这种想象的普遍存在。最早期的培训课程,只是停留在理念和方法的讲授,公开课一时很盛行,这能够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然而现在的企业已经把公开课引进到企业做内训,正是希望课程针对本公司的情况,加以改善和提高,希望培训业界的同仁们充分重视!

上一篇: 邓涵兮分享团队管理,让“我们>我”
下一篇: 周士杰:提升领导力的四个关键要点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