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资本运营

债权融资模式之一:民间借贷

讲师:   已加入:天   关注:1320   


一、基本概念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或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一种融资模式。在我国,民间借贷一直游离于现行金融体制之外,处于地下状态。民间借贷多发生在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例如我国广东、江浙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活跃,资金流动性强,资金需求量大。市场存在现实需求决定了民间借贷的长期存在并且业务兴旺。这种需求表现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中小企业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资金支持,但在正规融资渠道又受到长期排斥。另一方面,民间又确有大量的游资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正是这样的资金供求关系催生了民间借贷,并使之愈演愈烈。

二、主要特点

1.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替代产品

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对资金的渴求构成了民间金融的资金需求。正规金融融资渠道无法取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纷纷求助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用途也由原来的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和购买生活资料向生产、经营性转变。

2.民间借贷的主体与资金来源

目前,参与民间金融的主体主要是私人个体。主要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村委、公务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农村中的专业经营户等。

民间借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二是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和历年的积蓄;三是来源不明资金,如一些灰色或黑色收入,多见于高利贷者;四是借入资金,包括向银行借入和向亲戚朋友介入。在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比重,借入资金占的比重很小。

3.民间借贷风险管理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

自主性体现在民间借贷具有解决借贷信息部队称的独特机制上。民间金融,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虽然手续简单,既不用抵押也不用担保,但借款多是在亲戚朋友当中进行,不仅对借款人(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有清楚的了解,对借款人的道德品格、资信情况也有深入了解,有利于解决正规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民间借贷是有关主体对自己所拥有或控制的资金进行借贷的资金授受行为,在借款、还款等多个环节中的行动具有高度的自发性。比如由于缺乏正规法律渠道对债权人的保护,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不少债权人通过暴力收回借款,人身安全无保障,民间也因此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

基于以上情况,民间借贷的借款回收率普遍都比较高,高于同一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回收率。

4.民间借贷的定价机制:风险加成

由于民间借贷多是在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的情况下发生的,通常民间金融利率都以官方利率为基准,实行风险和交易费用加成定价法,即根据借款的主体、借款的用途、借款的缓急程度、借款的时间长短而定,大部分在国家规定的银行同期利率4倍以内,月利率从千分之八到千分之三十不等,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五。

三、实务运作:民间借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的有关环节,有必要认真考虑和分析,确保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过程顺利进行,

1.借款前需敲定的事项

中小企业在通过民间借贷前,必须对有关问题进行衡量。例如:要认真衡量所借资金将要投入的项目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借钱时,一定要以适宜、贷出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介绍资金用途,令其放心将钱贷出。还需要确定借入资金的金额和期限。借入资金过少则不能满足企业所需资金数量,而借入资金过多则利息负担过重,到期不能偿还本息,潜在风险大。而借入期限的长短与利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2.借款中需明确的事项

在借款过程中,有一些事项必须明确:(1)借据要素要齐全。借贷双方就借贷的金额、利息、期限、责任等内容签订书面借据或协议;必要时,还可以办理公证。(2)利率不能超过法定范围。有法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此限度的部分被称之为“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3)避免借贷关系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无效。(4)担保行为的规定。在借贷关系中。仅起介绍作用的人,是不承担保证责任的。对债务的履行确有保证意识表示的,才认定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5)妥善保管借据。借据是借贷行为发生的凭据,一定要将其视为特殊的有价单证加以妥善保管。

3.出现争议依法处理

由于民间借贷是个人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别的企业之间的协议,很容易产生纠纷。一旦产生争议或纠纷,一定要依法进行处理,并掌握诉讼时效。借贷双方权利受侵害的,被侵害者应从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算起的2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一篇: 培训需求分析的4把金钥匙
下一篇: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对于企业战略发展作用研究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