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学习
一、课程设置
为方便了解国家“十四五”规划方向和重点,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走向,做好投资规划,更好地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去,我们设置了“十四五规划”课程,整个课程分为六个部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与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十四五”规划方向等,本课程将通过接地气的授课形式,将国家五年战略发展规划的全貌呈现出来,从而指导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参与经济建设过程中,国家战略规划与每个人的前途、事业密切联系,“十四五”规划了哪些内容,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每个个体又会受到哪些影响,如此同时我们需要做出何种应对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的。
二、课程收益
■ 帮助学员了解“十四五”规划方向及主线
■ 帮助学员了解“十四五”规划主要框架、价值导向和规划原则
■ 帮助学员了解“十四五”贯穿国民经济发展的逻辑,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宏观经济调控和体制改革相关影响的关系
■ 帮助学员了解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产业动态,以及未来五年国内总体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能够准确把握布局产业投资的机会
三、课程纲要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与新阶段
(一)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1)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a) 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大背景
b) 战略机遇需要的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
c) 战略机遇期定义
2) 新形势新阶段新挑战,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
a) 修昔底德陷阱
b) 反全球化逆流
c) 发达国家战略调整
d) 转型发展攻坚期
3) 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期的研判
a) 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b)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c) 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
d)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4)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阶段
a) 中国正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 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6%,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达到30%,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 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具有创造机遇的能力
b)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 科技中心变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大国崛起呈现“科技强国-经济强国-政治强国”的历史规律
■ 贸易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相继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经由地理大发现开辟美洲航线、南亚航线和非洲航线,成为16、17世纪的世界强国
■ 工业强国:英国依靠完整的科技体系和持续创新能力,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德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 汤浅定律: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25%的国家,称为科学活动中心。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1540-1610)开始,经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至*(1920-),大体经历了5次转移,科学中心的平均周期为60-80年。
c) 新一轮改革开放催生新动能
■ 工业化
■ 城镇化
■ 信息化
d) 全球治理体系在深刻变革中重塑
■ 二战后*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
■ 全球治理赤字
■ 规则非中性
■ 发展缺位
e) 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焦点
■ 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
■ *、欧盟、日本绿色发展计划
■ 中国在面对这一挑战中体现的大国实力
(二) 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1) 工业化阶段驱动增长的动力
2) 城镇化阶段驱动增长的动力
3) 消费贡献
4)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三) 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1) 经济增长波动
2) 亚洲经济强国增长的重要趋势分析
3)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趋势
a)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b) 两个不匹配
c) 制造业*明显回落
d)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回落
e) 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f)居民部门杠杆率过快上升
g)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h)经济发展风险
(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培育经济质量优势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 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1) 举国重视
2) *政策支持
(二) 制造业发展趋势
1) 智能化
a) 要素投入
b) 核心价值
c) 产业层次
d) 组织方式
2) 网络化
a) 企业间关系
b) 供需关系
3) 融合化
a) 制造业服务化
b) 两个70%
4) 平台化
a) 传统产业集群
b) 互联网+集群
(三) 中国制造业进展:成就
1) 总量规模增长
a) 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b) 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2) 质量竞争力提升
3) 高技术产业增长动力更强
(四) 中国制造业进展:问题
1) 发展水平不高
a) 规模大、产值小
b) 缺芯少魂
c) 缺乏自主品牌
d) 制造业增加率国际对比:*、德国、日本、中国
e) 高技术产品出口对比:*、德国、日本、中国
2) 要素支撑力不强
a) 科技创新
b) 现代金融
c) 人力资源
3)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足
a) 两个70%的经济规律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
■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0%
b) 主要问题
■ 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不够
■ 生产性服务业的垄断、社会资本进入不足
■ 服务业开放不足
c) 高附加值得服务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五) 中国制造业进展:挑战
1) 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
2) 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市场配置资源
3) 市场环境总体不优
4) 产业政策调适不快
(六)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
1) 破除一个误区
a) 片面转型说
b) 夕阳产业说
2) 解决两个缺口
a) 高质量要素供给
■ 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优化配置
■ 加快产业技术积累
■ 提高金融供给质量
b) 高质量制度供给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
■ 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c) 加快“一个转型”:产业政策转型
■ 政策中心
■ 政策模式
■ 政策工具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学习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