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公开课内训文章


首页>公开课程 > 党政培训 [返回PC端]

《四史之一:新中国史》课程

讲师:宣萱天数:1天费用:元/人关注:2556

日程安排:

课程大纲:

新中国史课程

【课程背景】:
【新中国史课程介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历史之光照亮未来,给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内容各有侧重,“四史”内容各有侧重,整体讲的就是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
新中国史作为“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中国*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学习“四史”,有助于树立正确历史观,坚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课程收益】: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课程对象】:党员干部培训、企事业专题党日活动安排、党的各级组织集体学习。

【课程目标】:
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锻炼党性,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解决现实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国家历史
正确把握历史主流
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
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课程大纲:
前言:本课程将结合以下新中国史中热点问题进行阐述讲解
1、关于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评价
3、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5、关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和经验
6、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7、关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关于“文化大革命”研究
9、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10、关于加强和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

第一讲: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1949-195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1、土地改革运动
2、镇压反革命运动
3、“三反五反”运动
4、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
二、恢复国民经济 展开社会改革
1、没收官僚资本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举
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5、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
6、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的巨变和遗留问题
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6)
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3、中共八大的召开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5、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二、探索进程中出现的挫折及其深刻教训
1、脱离实际的“大跃进”
2、急于求成,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
3、阶级斗争扩大化,产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内乱
4、探索进程中犯错误的原因及科学分析
三、艰辛探索的伟大成就

第三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6-1978)
一、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1、粉碎“四人帮”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恢复高考与科学的春天
2、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四讲: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3、向新的中共*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4、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5、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 “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
1、南方谈话的背景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第五讲:深化改革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1992-2002)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二、小康目标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

第六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四、推进国家统一 建设和谐世界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至今)
一、新时代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二、全面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文化建设
四、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共建“一带一路”
七、全面从严治党
八、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评估

新中国史课程

上一篇: 《抓牢基层党建 夯实执政基础》
下一篇: 《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团务》


其他相关公开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