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公开课内训文章


首页>公开课程 > 经济形势 [返回PC端]

《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宏观趋势、产业变革与政策前瞻》

发布时间:2025-04-17 16:15:51

讲师:陈建伟天数:1天费用:元/人关注:31

日程安排:

课程大纲:

产业变革课程

【课程背景】
中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并深刻影响着全球格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创新驱动置于核心地位。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概念,对于地方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塑造竞争新优势至关重要。
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各位深刻洞悉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明晰产业变革趋势,从而更好地谋划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课程收益】
通过本次课程的深度学习,您将能够: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及其在全球变革中的战略地位。
清晰把握由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系统掌握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有效借鉴国内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经验与政策举措。
具备前瞻性思维和战略规划能力,为本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政策建议

【课程对象】
政府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一、宏观战略篇: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与国家顶层设计
全球变局与中国挑战: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全球经济长期停滞:低增长、高通胀、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传统生产力困境: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边际效益递减。
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跨越中等收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动力
生产力发展新范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跃迁
生产力发展迎来范式转变,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
生产力发展的三次浪潮: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传统生产力的本质: 基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规模扩张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人才为核心支撑,实现生产力跃迁。
物质层面:从自然资源到新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性能更优、更可持续。
能量层面: 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高效储能,更绿色、更高效。
信息层面: 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更精准、更智能。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国家强盛之基、区域竞争之本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战略。
国家层面: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国际话语权。不可替代性。
区域层面: 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提升区域经济能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企业层面: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个人层面: 认知提升,创造更多高薪机会、实现个人价值。
二、中观产业篇 新赛道、新动能、新格局洞察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
产业变革大趋势
数字经济: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柔性化、高效化。
绿色低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能源革命、产业绿色转型,绿色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产业融合: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绿色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案例分析: 数字经济典型应用案例(智慧城市、电商平台)、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案例(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案例(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
中国产业新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为新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和协同效应。
工程师红利和人才优势-为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数据资源优势-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战略机遇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制度优势和政策支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红利。
全球产业链重塑机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
挑战与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
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加速产业链区域化、多元化调整。
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引领)、欧盟(绿色转型与数字主权)、日本(科技立国与社会5.0)等。
关键领域: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量子信息等。
案例分析: *科技竞争案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
三、未来政策导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构建
未来产业政策的核心是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而非简单的要素投入或产业扶持。
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加大基础科研投入
支持前沿技术探索
突破“卡脖子”技术。
营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改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聚焦战略性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生命科学、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政策工具创新:更加精准、协同、包容
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 避免“撒胡椒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政策效率。
更加协同的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协同发力,形成政策合力。
更加包容的政策环境: 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更加可持续的政策导向: 注重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更加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 加强政策一致性和动态调整,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四、地方突围: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政策密码
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思路和实践路径。
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差异化定位与特色化发展
盘点各地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突出特色、错位竞争。
东部沿海地区:原始创新、高端产业、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数字化转型。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增长点。
创新型城市: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优化创新生态、集聚高端人才。
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案例,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合肥“科里科气”转型等。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发展环境
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引育高端人才: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
案例分析: 国内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案例,例如:德国“工业4.0”政策、*《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国科创板、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等。
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与行动指南
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战略规划者、政策制定者、环境营造者、服务提供者。
加强战略谋划: 制定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优化政策供给: 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打造创新平台: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产业变革课程

上一篇: 《勇立浪潮之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下一篇: 人才盘点的战略定位及业务赋能


其他相关公开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