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训班
课程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着,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课程大纲: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
1、充满活力的*城市群。
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城市群。
2、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3、“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4、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5、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
1、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具体地说,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度、营商便利度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难题。
2、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粤港澳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力争建成符合国际高标准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成为整合“一带一路”及世界供应链上资源的全球运筹中心和经济中心地区。
3、 “一国两制”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也是重要挑战,可以通过建立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逐步摸索出发挥这种应对这一挑战和优势的一体化运行有效方式。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是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驱动、人才驱动、地方(生活)品质驱动形成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以支撑引领香港、澳门、粤9市之间的协同进化进步。
4、优化法治环境。
在扩大开放的制度建设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按照统一、公开、公平原则,试点开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执法与司法建设,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性和程序性法规规章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法规规章起草机制,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规章草案,建立专业化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和维权援助机制,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发展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制。
5、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边界。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建设市场准入统一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备案文件自动获准制。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相对集中执法权,建设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联勤联动指挥平台。
6、*总书记去年1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六大方面:
一是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
二是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
三是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
四是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
五是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
六是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让港澳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家发展中,更好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作用,更有效解决港澳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港澳长期稳定和繁荣。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出的一个重要初心。
2、有助于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因为粤港澳地区的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机制比较健全,因此,这个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和科技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
香港和澳门在全球来看是两个具有较重要影响力的自由经济体,而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九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引擎。因此,对这一地区进行整体的规划、推进一体的发展,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特别是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4、适应和驾驭我国经济南向发展趋势。
经济南向发展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地理从单一的东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的主要趋势。制定实施《纲要》既是对这一客观趋势的战略性适应,也是对这一趋势的战略性驾驭,对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统筹海内外、整合粤港澳优势, 建设世界*湾区和*城市群,带动粤北东西和湘赣桂、台湾海峡沿岸地区和北部湾经济圈发展,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战略组成。
5、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洲沿海人口和经济地理重心,不仅是中国迄今最发达经济核心区,而且腹地辽阔,是亚洲和全球潜在的发展中的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
制定实施《纲要》有利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潜力和优势,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的全球运筹中心,有利于因势利导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中心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全球化,促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关键在于区域一体化。也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结为一体、一起工作。
世界*湾区和*城市群关键在于能否获取世界*区域竞争优势。而要获取这种竞争优势,就要发挥粤港澳各自潜力和优势,形成综合集成的区域整体优势。显然,能否发挥粤港澳各自潜力和优势、形成综合集成整体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深化区域一体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的逻辑,紧紧围绕建设充分活力区域创新共同体、世界高端人才集聚区和国际*的优质生活圈,建立健全区域公共制度、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纲要》是以一体化为主导方向的。
7、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活力、最市场化、最国际化的一个区域,理所当然地是未来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重要基地与支点。
通过这个支点,中国在过去 40 年实现了融入全球供应链(外贸、外商投资及制造业)、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红筹股、H 股、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融入全球法治体系(仲裁、会计、审计、金融监管)。
在未来,中国还需要香港特区及大湾区发挥更重要的支点作用,在两个重要的领域为全球经济、“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一个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另一个是国际科技创新体系。
四、2019年经济形势
1、*当前经济形势判断: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是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2、部署下一步经济政策重点:
a、继续强调“六稳”: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b、新增对资本市场改革表述: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7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的重点提及是新增内容;
c、近年来首次提及解决民企发展困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d、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维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e、强调政策要狠抓落实,要求政府改进作风。
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训班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