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自古以来便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弱者与强者权益的基石。无论在何种体制中——无论是政治、教育、宗教,还是家庭、公司——它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则,即是参与者必须遵循的规范条例,以期被体制接受并生存下来。
规则的设立,实质上遵循着一条核心原则:即力量最强者,尤其是暴力最强者说的算。这一原则如同元规则,决定着其他规则的制定。社会因此维持着一定的秩序,这些秩序可能是人为设定的,也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规则,就具有制约性,因为它们都带有一定的约束力。
人的行为只有在规则的框架内,才能被认为是可行的。这种可行性不仅包括自然的许可,社会的许可,还涵盖了他人的许可。这就是规则制约性的体现。这种制约性中蕴含了个体的利害关系,因此它是普遍存在的,且无法消除。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自律与敬畏规则的区别。
自律,是一种积极的品质,表现为个人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而敬畏规则,虽然表现为对规定的服从和遵守,但它更多是一种对外在压力的畏惧和顺从。
二者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自律的出发点是内在的自我要求和个人成长,而敬畏规则的出发点则更多是对外在规定的尊重和遵守。自律的人会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展现出较高的自我素质和责任感,而敬畏规则的人则可能缺乏自主行动的能力,表现出较低的自我素质和被动性。适用范围、影响因素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自律适用于个人行为和职业发展等领域,而敬畏规则更多适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秩序等领域。
虽然我们谈及敬畏规则,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规则产生过分的敬畏感。规则其实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底线,我们可以在这个底线上自由行动,做许多事情。有时候,超越规则的事情看似可行,正是因为规则并非铁板一块,存在其不完善之处。这时,我们需要灵活应对,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我个人倾向于遵守规则,因为我的性格比较规规矩矩。我也认为超越规则的行为会带来很多麻烦,而我并不愿意处理这些麻烦。对于规则,我们不应该有过分的敬畏之心,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需要我们遵守和执行的基本准则。
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当人人都能在规则面前实现平等、公平、公正时,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序的文明社会。当我们真正敬畏规则时,我们的行为才会更加规范、有序。只有遵守规则,我们才能体验到自由与和谐、尊严和欢乐。我们的敬畏之心才会为良好的品行提供适宜的阳光、土壤、水分和养分。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