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从国家主席*2014年在澳大利亚G20峰会上背书后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全球反避税大浪潮中。事实上,中国反避税事业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出现外资企业开始,随着中国在华企业转让定价管理规程的出台,中国的反避税活动就已经开始启动。只不过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里,由于反避税工作缺乏经验和反避税规则不完善加上反避税人才缺乏以及国税部门反避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我国的反避税工作成效不很明显。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际社会尤其是OECD组织对恶性税收竞争活动对全球化的影响越加关注,反避税以及反恶性税收竞争逐步成为各国税务部门和跨国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逐步达到了顶峰。在华外企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纷纷采取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受控外国公司(CFC)以及无形资产费用摊销和成本分摊(CCA)等手法规避在华应承担的纳税义务,导致中国每年税收流失1200亿元人民币左右(官方数据是300亿,过于保守,且只算了所得税没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不可否认,外企来华投资经营给我国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沿海开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是中国政府无法接受的。
这是中国政府反避税的初始原因。反避税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华外企必须把它们利用中国庞大市场和人工成本低廉以及在华分支机构对跨国企业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推广赚的钱的合理部分留在中国。这也就是中国提出的业已被OECD认可接受的所谓“反避税利器”---成本节约和市场溢价理论。跨国企业曾有一句口号:“把在中国赚的每一分钱都带走,把官员喜欢的GDP留下”。如今,反避税利器让在华避税企业感到尴尬:不仅它们带来的增长的GDP要留下尽管有水分,而且它们在华赚的钱不能全部带走必须留下合理的部分利润作为税收缴纳给中国政府。
反避税的第三个原因主要是国际反避税大环境下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建设国际税收新秩序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需要。伴随着OECD/G20倡导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的问世,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反避税实践和国际化公司经营特点,业已先后出台了一些重要的BEPS计划在华落地的反避税政策文件。这些文件虽然只是落实了BEPS15项行动计划中的几项,但是它们的出台和执行,让在华跨国公司和有跨境交易的国内企业感到,政府在加大反避税方面力度不断增强以及政府对企业跨境交易涉及转让定价、跨境劳务交易大额支付及无形资产费用分摊等避税工具运用方面的合法化和合规化要求越来越严厉。若不遵从,面临的税务风险,可想而知,跨国纳税人们不会不掂量其中利害。
一句话,当今社会,反避税业已成为国际化企业难以回避的一道坎儿。“税收在经济活动发生地和价值创造地征收”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既然,反避税的天罗地网业已织就并已经布下,那企业无论处于什么行业,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实体投资还是搞海外并购,无论你的经济行为涉及产品制造销售还是劳务提供与受让,无论搞无形资产开发转让受让还是走出去设立分支机构还是境外搭建VIE架构,等等,只要涉及中国国家税收流失和国家税收主权问题,中国政府都会祭出反避税利剑。绝不客气的!特别是在中国2016年起已从资本输入国演变为资本输出国后更是如此。
实际上,不仅外企在华不合法避税四处碰壁,就是像苹果、谷歌、微软、惠普、亚马逊等国际*大公司在英国、爱尔兰、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避税被查补巨额税款的事件也时有报道。
既然,不合法不合规的避税,其结果必然是税务当局反避税调查及随之而来的补税利息。而公然的或暗地里的偷逃税在税控升级金税严打风暴下显然风险巨大。那么,摆在国内企业和在华外企面前的*可行的选择就是合法合理地高效地避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税收筹划。因为,税务筹划它本身是纳税人在经营行为发生之前对自己的经营活动所作的预先安排和策划,目的在于合理合法地运用国家税收制度安排和其中的重要税收优惠政策待遇,实施筹划,达到最终减少纳税义务少交税款的目的。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减少企业税收成本支出,降低税收风险,提升企业税后利润水平,进而增加企业商业价值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如此一来,企业必然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
然而,税收筹划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大公司或跨国企业,更需要企业的财务总监或税务总监/税务经理甚至企业的财务副总或总经理及董事长参与进来,企业各部门密切配合有机协调来完成。目前,中国企业的中层财务管理人员以及财务副总等都需要系统化学习和提高税收风控筹划及反避税应对水平及能力。这是个大趋势,地球人都无法阻挡。
各位看官,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国税部门反避税,反得有理。顺云趋势实施合理合法高效避税的企业才会有好的明天。想知道企业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如何提高反避税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吗?请关注国家税务总局前反避税讲师团核心成员---鲍灵光老师后期将要推出的相关课程大纲。欢迎关注!谢谢!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