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讲话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言之无序,具体表现在:颠三倒四、丢三拉四,前后矛盾,主次不分、没有重点,啰里啰嗦、没有条理。
如何才能让讲话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下面几点在训练中必须要注意:
1.注意讲话的次序
时间、地点、方位、流程、发展、历史、结构、因果关系等,如按次序讲话必然就有条理性了。我们可以拟定一个话题训练,比如:请任天行老师谈谈对深圳这个城市的印象。
这个话题可以从时间次序方面来谈:没有来深圳之前,对深圳有个什么样的印象或想象;初到深圳一段时间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印象;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后,比较充分地了解这个城市,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和看法……这样以时间线性的结构来表达,条理就很清晰。
当然还可以从地点方位来谈,比如:对深圳特区内的印象是怎样的,特区外又是怎样的。
2.学会分类表述
按事物、事件、内容所属性质进行分类演讲,按类别去演讲,让讲话内容非常具有条理性。
按事物或事件,以及内容的所属性质进行分类,按类别去表达,同样可以让讲话内容非常具有条理性。比如,同样谈深圳的印象,怎样分类来谈呢?
按区域分对深圳各个区的印象: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等。
按“天、地、人”分对深圳的气候、绿化环境、深圳人的印象等。按领域分对深圳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印象等。
按分类来表达最能体现一个人对事物或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角度,因为它表现为一种概括性。比如我们用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思路来切入问题,就会有:积极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内因上是什么,外因又是什么;优势在于,劣势在于,等等。
另,从事物的涵盖面或涉及面上来考虑,也是常用方法。比如,对于大事,可以分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民众心理方面、历史意义方面等。对于人,可以从社会关系上分,比如在同学、同事、上司、家长、客户眼里分别是如何的;也可以从活动、职能上分,如对于工作、感情、友谊、家人分别是怎样的,等等。
3.运用数字
运用数字是指“1、2、3”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等来表达,这样一目了然,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显得非常具有条理性。有时讲话的内容不具备层次感,但只要加上数字,思路自然就清晰自然多了。
4.提炼
提炼讲话概述性训练的重点,就是运用简单的同类字、词、词组来高度概括要表达的内容。
邓小平讲话是以高度简练而着称。“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简洁有力,朗朗上口。经常使用两三个字回答问题,更是邓氏风格的代表。他讲话很少用形容词,简洁明了。
他的孩子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只回答了三个字:“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坚持抗战做了什么,他回答“吃苦”两个字。在谈到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时,他说了两个字:“合格”。“文革”中,他两次被打倒,后来有人问他是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的,他总是两个字“忍耐”。邓小平的话,简单、实在、干脆,仔细琢磨,却非常到位,很有内涵。
这样的讲话,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讲话运用简单的道理,让人过耳不忘。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好记。
在公众场合讲话,人们一般都要求演讲者要传递一种思想,即讲话要有思想。这里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只有表达思想,讲话才有意义。
思想一定要变成观点。思想不是散乱一片的,要凝练成观点。就象金矿石,如果不提炼,永远是矿石,只有提炼了,才能变成金子。
你的观点如何让人记住呢?这就要求你把观点压缩成词。,这样才记得住。
细分起来,好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讲话者好记,其次是听话者好记。
台湾作家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话:“罗马教皇说了一句话,他说你们演讲的时候不能用稿子,为啥不能用稿子呢?用稿子表示你记不住,如果你自己都记不住,你怎么样让听众记得住呢?这个演讲就失败了。”
所谓记不住,主要是记不住讲话的要点和大纲,而记不住讲话的要点和大纲,是因为观点太长,内容太杂。
在一个新闻业务讲座中,主讲人是一个出版集团的总经理,在讲到集团成功的经验时,他是这么念的:“以读者为本,改变传播手段和方式,提高了舆论的引导功能,培养了在读者中的根植力和亲和力。”他为什么要念呢?因为,他的观点太长,他自己也记不住,只好照着念了。他自己都记不住,怎么指望听众能记得住呢?
记不住,就要念稿子,照着稿子念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你的眼睛就一直盯着稿子,无法和观众交流,看观众的好处是尊重观众、吸引观众。而你的眼睛一直看稿子,不看观众,就是对观众的不重视,当然也无法吸引观众。
记不住还会导致另外的情况,脑子边想边说。边想边说会让你的思维不连贯,语言不完整,会不由自主地“嗯、啊、哈、哼”加很多的语气词。
只有字数少,观点简单,讲话者才容易记得住,才能思路清晰,注重与听众的眼神交流,使讲话的效果事半功倍。
5.浓缩观点
写出你讲话的观点后,不能到此为止,要再加一道压缩工序:把原有的观点进行缩减,由一句话的观点,变成一个词的观点。
比如:在听完一个知名的教授贺立平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的机遇》时,第一遍讲座结尾的主持词是这样写的:“贺教授对全球*的金融信息了如指掌,并通过对图表数据的缜密分析,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折服。”如果拿这段话到台上说,也没错。但是如果按照将句压缩成词的要求,我们再审视一下,这就是半成品,还不到位。需要提炼出一个词作为观点。上台时,是这样说的:“听了贺教授的讲座,我的感受是两个字:折服。贺教授对全球*的金融信息了如指掌,并通过对图表数据的缜密分析,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折服。”
经过这样一道压缩工序,观点就简化成两个字:折服。字数少,听众记忆深刻,同时又多了一个悬念:折服什么呢?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再接下来解释“折服”什么,就能达到让全场鸦雀无声,聚精会神的听讲了。
为什么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该写成一个句子呢?这是习惯使然;大多数人,从小学、中学、大学,所学的语文,都是书面语,没学过或者很少学过口头语言怎么表达。所以很多时候,就拿书面文章当讲话稿用。
其实,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区别就是一个要全,另一个要简。文章是要看的,它的观点要经得起推敲,在表达时,要求文字严谨,难免字数多,语句长。讲话是要听的,所以强调简,观点的字数太多,听众会记不住,所以,要压缩成词,简练有力。
邓小平讲话简练,是因为战争年代起草电报练出来的。所以,为了让听众对我们的观点过耳不忘,就要我们天天和自己的写作习惯做斗争,逼着自己再把自己的观点加一道工序,把一句话,变成一个词。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