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想问下你有没这样开发课程的经历:
(1)接到领导的课题,然后网上各种找资料,东拼西凑,课程终于出炉了
(2)找到关于这个主题的某一本书,觉得说的太有道理了,于是就恨不得把整本书的内容到搬到课程中,但是书中理论太复杂,关键是没有落地的方法。内容太庞杂,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呈现。
遗憾的是,以上的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点你的课程并不是你自己原创的,在网上一搜一大把,内容拼接而来的,根本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
而我也非常苦恼于如何才能开发出一门原创的课程,直到我听了李新海老师的五步成师课程,我开始了第一次原创课程之旅。
我开发的课程主题是专注力管理,但是第一步我就卡壳了。
如何思考课程大纲呢?
什么才是好的课程大纲呢?
这次我并没有到百度上搜集资料,也没有去借鉴其他的书籍。
因为李老师指导说,课程大纲的设计必须是经历先行,优秀的课程都是没有模板的。你要不断地逼自己去思考,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于是我无时无刻逼着自己想。
有一天,我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我一边想着我的课题,一边看着司机在开车。这位司机能够如此娴熟地在穿梭在繁华的街道上,可以不用全神专注于开车,并且能边开车边欣赏音乐,或者与乘客聊天(当然这是不对的),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开车的安全性。这好像跟我现在开发的课题有莫大的联系:老司机开车,不需要过分地关注在如何开车上,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
如果我们将培养高度专注的状态也当作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不是也能让自己在嘈杂的环境下也能快速地进入专注状态呢?再想起自己在刚学习开车的时候,完全按照驾校的步骤去练习,离合加油总是不顺,经常忘了自己在先向左边打方向盘还是右边,我们生怕会漏掉某一个步骤,必须要全神贯注,就是专注在行动啊。
我模拟了一位新手到成为一名老司机在专注力管理上的过程,原创了《专注四步走》的课程。而在课程开发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李老师总是会不断地启发你,让你自己拼命思考,却永远都不会给你正确的答案,因为他说,我要把你们培养成你们自己,而不是培养成我。
在跟李老师学习交流过程中,有以下两点体会特别深:
(1)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李老师的课程案例很多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很少是一些大家听得耳熟能详的例子,其实这正是经历先行的践行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其实就是一种经历,但如何才能提炼到培训中,如何才能萃取有价值的精华呢?你需要认知地观察和体会你的经历,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
一件普通的事件,以培训师敏锐的观察力也能发现他的不同之处,以培训师强大的分析能力,也能抽象出本质特征。比如,李老师能在包饺子的时候,想到与培训有关的测试试题,比如在电脑卡机的时候想到了刷新执行的课题,再比如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而原创一门课程。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李老师能够让在众多比他更早入行,资历更深的培训师中,成为新一代培训师发展的新向标。而快速地走上职业培训师发展的道路,你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再慢慢地积累和经历。你不一定非要成为行业的专家,才转行做培训,因为这样可能已经迟了。
而别人都是一边精进原创课程开发能力,积累培训授课经验,一边专研专业知识,让自己成为领域老大。而这个过程,跟被人拉开的差距不再是一点点,你的成长速度是非线性的,是呈指数级快速成长的。
(2)我们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思维层次的不同。李老师的五步成师的课程就带着你上升到不同的思维层次,启发你如何运用具体的方法找到培训课题的差异性,如何深挖主题,让你的课程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爆品和精品,成为培训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
最后不得不提一点,就是李老师总是把指导学员开发课程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并非常乐意地解决学员培训上遇到的任何问题。有一次,我将在培训体系中遇到的问题作了汇总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中,老师承诺在某个时间给我统一的解答。而我都把这事给忘了,却在约定时间的早晨连续收到了很多的微信消息,惊讶之余,原来是李老师对我的问题都一一给出了详细的解答,消息记录的时间是在晚上12点17分,我被老师的责任心深深地感动了,并非常感谢他对我的指导。他一直在坚持、践行他对我们的承诺以及培养培训师的使命。
在这里,感恩李老师!
最后,也希望在培训师精进的路上,你我同在!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