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管理决策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普遍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讲师:   已加入:天   关注:262   


  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总是面临两类问题:

  第一,方向正确,但企业还是抓不住新的机遇,想法总是落不了地

  第二,老板个人能力极强,企业也有几个能人,但老板成天疲于奔命,累得贼死,企业还是做不大

  中小企业早期的成功,往往完全依赖企业家的个人能力,没有形成团队,没有打造一个有凝聚力和整体作战力的组织。到一定规模以后,企业的成长就受制于老板的有限的生命时间和有限的精力。

  老板如果不能致力于构建一个不依赖于个人的组织,不能完成从机会成长到组织成长、从个人能力到组织能力的转型升级,企业的成长就会止步不前,进而越做越艰难。

  在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企业管理得心应手?中,也曾将创业者经常头痛的管理问题做了一些整理,并提出到底怎么样能够让创业者轻松管理。

  其中第三条就是“你如何有效整合资源?组织”。

  很多企业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很好的战略,精英汇聚,做起事情来却总是不顺,最终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差在哪里?

  组织能力太差了。

  嘉靖年间东南的倭寇之患就是明军组织能力极差的典型例子。一伙50人的“倭寇”能够从浙江登录,一路杀到南京附近,流窜几个省,杀人将近4000多,而明王朝光在南京附近就有12万的驻军,可以看出当时明军能有多么的无能。

  戚继光清楚的意识到官军之所以不敌倭寇,从战术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倭寇成员大多数都是父子兄弟。他们能够在战斗中能够很好的配合默契,进则同进,退也共退,往往这种以战斗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在面对官军散漫的冲击时候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戚继光最主要的战术思想就是放弃单个士兵能力训练,而是主要训练士兵团体组织相互配合的组织能力。他发明的鸳鸯阵其实就是一个战斗小组,士兵之间相互很配合成为取胜的关键。

  很多企业的组织设置没做好,只有组没有织,组与组之间都是部门墙,缺乏业务流的打通,所以围绕战略建设流程性组织能力是很重要的战略执行关键。

  结构和流程规定了资源的组合方式和组织方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和组织方式会使相同的资源产生不同的能力。企业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根据外部机会调整业务方向,也必然需要调整资源的组合方式和组织方式,正所谓,结构追随战略。

  彭剑锋关于企业组织能力短缺与不足,总结了10个方面的问题。

  1.老板随意拍脑袋决策,企业只有个人智慧,没有群体智慧

  老板随意拍脑袋决策,听不进别人正确的意见,盲目决策,导致企业经营一地鸡毛,老板成为救火队队长,天天到处救火,陷入到处理日常事务之中。企业没有稳定的高层领导团队,没有人帮老板去动脑筋思考,没有人帮老板采取行动去担责,整个组织形成不了群体智慧,更谈不上团队领导力。

  2.组织没有建立理性权威

  企业不是依靠组织机制与制度去选人、用人,而是靠人治,依赖几个能人。整个组织因为没有建立理性权威,没有建立组织约束力,所以往往出现几个能人凌驾于组织之上,除了老板能管他以外,整个组织对这些人及其团队没有纪律约束性。

  衡量一个企业好不好,有没有组织能力,关键看它的人才机制能不能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组织有组织纪律,有团队约束力,企业就不怕能人跟组织叫板,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凌驾于组织之上。

  3.知识个人化,知识与经验难以积累与共享,最优实践不能有效复制

  很多企业是知识经验个人化,人一走就带走知识,带走经验,个人知识没有转化成公司的公共知识。知识与经验难以在组织中积累、复制、共享。企业的最优实践不能有效复制,优秀的文化基因很难传承。个人不能借助于组织的共享知识信息平台,去放大自身的人力资源效能。

  4.组织内部不协同,山头林立

  企业的中高层干部,没有全局意识,不能基于企业整体发展,去实现有效的内部协同,而是各自为政,山头林立;严重内耗,导致内部交易成本过高。企业肥而不壮,内部的组织能力是一盘散沙,捏不成拳头。

  5.总部不能为个人赋能,一线单打独斗,综合作战能力弱

  总部没有专业能力,只是为管而控,没有利用总部的优势集中配置资源的能力,没法发挥整体的资源优势,不能为各业务线、各一线团队去赋能,不能提高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导致一线单打独斗,综合作战能力弱。

  6.组织出现智障,外部反应力与自我变革能力差

  企业未老先衰,组织不学习,没有危机感,出现了组织智障,对外部反应能力迟钝,自我变革能力差。

  7.组织人均效能低,核心竞争力短缺

  机构臃肿,层级过多,人浮于事,没有真正形成独特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核心技术缺乏,盈利能力差,人均效能低下,核心竞争力短缺。

  8.企业成长随大流、撞机会,不具备抗风险和抗逆周期生存能力

  组织能力取胜是基于企业的长期价值主义,自然培育出具有抗经济波动、抗逆周期生存的能力,只有组织能力强,具有抗逆周期增长的能力,企业才能实现逆势成长。随大流、撞机会的企业,没有免疫力、组织能力差,活不下去。

  9.组织没有危机感,员工奋斗精神衰竭,组织懒散而惰怠

  组织成员没有危机感,感受不到外部市场压力,整个组织没有紧张感,员工懒于提出挑战性目标,不愿到艰难市场、艰苦地方去工作,组织懒散,一线战斗力下降。

  10.企业没有战略共识,价值观不统一,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短缺

  老板对未来发展没有系统思考,没有清晰的事业愿景与目标,高层“同床异梦”,目标追求各异,难以引领和凝聚员工朝着共同目标而努力,组织成员不能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这是个问题总结的非常到位。

  在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中提过,最可怕的问题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问题。

  老子说,“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东西方两位先哲分别留下的名言说的都是一个问题:自己认识自己很难。据经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还相对容易一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则有很大的难度。就像自己脸上有污点,别人能看见,自己却看不见一样。

  任正非说,只有认真地自我批判,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先进和优化自己,才能真正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任正非说:

  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会认真听清客户的需求,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同行的优点,就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必将被快速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所淘汰;

  没有自我批判,我们面对一次次的生存危机,就不能深刻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用生命的微光点燃团队的士气,照亮前进的方向;

  没有自我批判,就会固步自封,不能虚心吸收外来的先进东西,就不能打破游击队、土八路的局限和习性,把自己提升到全球化大公司的管理境界;

  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能保持内敛务实的文化作风,就会因为取得的一些成绩而少年得志、忘乎所以,掉入前进道路上遍布的泥坑陷阱中;

  没有自我批判,就不能剔除组织、流程中的无效成分,建立起一个优质的管理体系,降低运作成本;

  没有自我批判,各级干部不讲真话,听不进批评意见,不学习不进步,就无法保证做出正确决策和切实执行。

  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有广阔的胸怀;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公司,才有光明的未来。自我批判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向前走多远,取决于我们还能继续坚持自我批判多久。

  有一篇文章也曾提到,如果想学华为,其他都可以不学要,学两点就够了:学华为是如何学习别人的,学华为是如何批判自己的。

  自我批判是看清自己的利器。

  只有清楚的看到自身的问题,看到组织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文化和组织的变革。

  希望各位老板能从华为身上,学到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1.我们倡导自我批判而非批判,就明确了自我批判的对象是自己,不是别人,是对自己进行批判,而非批判别人。如果倡导批判别人,势必会使大家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影响团队合作,造成组织涣散,扰乱公司的正常运作。因此,在进行自我批判时一定要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自己,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讲问题,不讲成绩。当想要批评别人时,先来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做好了,以批评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主观上去挖深层次的根源,不要强调客观外在的理由,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不要躺在已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

  2.要进行自我批判,就必须有解剖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敢于丢掉面子,能吃得起眼前的小亏,经受住暂时的委屈和挫折,养成习惯,身体力行,而不是叶公好龙。

  3.把握自我批判的标准:第一、不能为批判而批判。自我批判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思想根源,通过心智模式的调整,去改进自己的行为。第二、不能无限度地为了全面的否定而批判。我们进行自我批判是改良,是扬弃,目标是建设和优化公司,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过度的自我批判,以至破坏成熟稳定的运行秩序,是不可取的。第三、要掌握好自我批判的不断性和阶段性的平衡。自我批判是一个长期的行动,同时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进行批判,又要注意保护,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4.自我批判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自我反省、反思、总结。每天三番五次地反省、总结自己,用高标准对照检查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发扬优势,消除不足,实现自我超越。二是善于学习,做学习型的人。首先向竞争对手学习,他们用自己在产品、服务上的优势,指明我们努力的方向;第二向客户学习,他们批评我们的产品性能、服务质量,就是指出我们的不足,指出我们的改进点;第三向领导、同事、下属学习,闻过则喜,严格要求的领导、真诚批评的同事、敢于直言的下属,他们都是我们走向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外力。

  你敢不敢进行自我批判呢?

上一篇: 销售人员被客户放鸽子怎么办
下一篇: 论市场营销中的窜货问题,主销和辅销也有不同“待遇”?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