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公开课内训文章


首页>公开课程 > 国学文化 [返回PC端]

国学经典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

讲师:王虹天数:1天费用:元/人关注:2532

日程安排:

课程大纲:

国学经典与职业道德

培训目的:
   中国没有宗教,那么古代圣人贤王是如何治理国家和引领民众的呢,靠的是道德理性,每一个人通过修养道德,来管理自己。所以,我国的周朝,在立国之初就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因为周公在提出这一理念的时候,他清楚的意识到“道德理性”对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亦是因为这一理念,使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一个朝代。我们今天把它运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这势必会提醒和提升每一名员工的责任意识、忠诚度、完善自我以及拥有奉献精神这样的目的,以此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完善发展。
   通过对职业道德与礼仪的学习,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自身修养准则,如此来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从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深刻自身价值取向、与人相处和谐愉快。另在学习本民族文化过程中能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之精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与璀璨报以敬意,以此涵养自身的精神家园、人格魅力、提高素养、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中“人格”与“道德素养”的关系。

职业道德素养的核心内容是道德准则的定位。企业所提倡职业道德不可拘于口号,每位员工能够践行非常关键。
1、孔子一生教学的核心即人格的修养,何为人格?
2、何为素养?素养与教养的差别是什么?
3、道德素养的内涵与外在体现。
4、“道德素养”与“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在联系与意义  

第二部分:职业道德素养“敬”与礼仪运用
《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古人认为,这几句话是人君的“立治之本”, 毋不敬,最为紧要。敬分为两部:内心的敬意和敬意的表达。
1、国学经典中“敬”德的内涵
2、工作、生活中“服饰”是敬人、敬己、敬业的直观体现
3、接待客户过程中引领的先后、送客之礼,“敬”无处不在
4、介绍之礼中,如何表达“敬”

第三部分:职业道德素养“诚”与礼仪示例    
《论语·颜渊》篇中讲,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此,可见“信”德之重要。
1、《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中对“诚”与“信”的疏解。
2、工作、生活中“诚信”在何时运用
3、“诚信”在商业领域中的分量
4、事事都要守信吗?国学经典中如何说
5、经典中如何阐述“忠”与“诚”关系?

第四部分:职业道德素养“谦”与礼仪示例
周公曾告诫其子伯禽说: “《易》有一道, 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故而,古代君子要求自己自谦而敬人。
1、《周易》《韩诗外传》等经典中对“谦”德的疏解
2、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表达“谦”
3、称谓中有敬称与谦称
4、国学经典中言语如何做到低调谦虚
5、举止动作中“谦德”的运用

第五部分:国学经典中有关沟通的智慧
人与人交往离不开语言的沟通交流,孔子讲:“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道理在此。在中国人与人交往的言辞艺术中,不仅包括言语的规范与深度,还看重容色与尊重他人的性情。
1、国学经典中关于容色的要求——君子不失色于人
2、国学经典中关于言语的要求——交谈过程中不失言于人
3、礼缘人情而作——了解人的性情,循情而为对于沟通的作用
4、声音的运用——《乐记》中强调声与音是不同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精髓都蕴含在中国的经典之中,5000年的文明发展,积淀的文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该如何选择书籍,以增益自身修养。我们通常讲:经、史、子、集,“经”是最关键的,中国人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一切准则都在“经”里。在此可以借鉴先贤的认知与指导,宋朝朱熹认为《四书》是儒家文化的根基,是学习“《六经》之阶梯” ,他认为研读要有次序: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四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选,也可以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要旨。有了《四书》的基础可以学习五经,进而读十三经,中华文化的精髓都在其中了。

国学经典与职业道德

上一篇: 基于效益提升的现金流管理
下一篇: 管理者的眼界、境界与心态


其他相关公开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