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中国茶道
【课程背景】
茶之为用,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
陆羽 《茶经》
茶人人都喝,天天都喝,但加上一个道字,很多人可能就会暗中打鼓、就会产生很多困惑:
为什么--很多人泡茶奉茶、手法娴熟、边说边演,却无缘“茶道”?
为什么--很多人茶叶茶汤、盖香底香、又看又闻,却无缘“茶道”?
为什么--很多人红茶黑茶、青茶绿茶、样样认得,却无缘“茶道”?
为什么--很多人一掷千金、重金购茶、藏茶无数,却无缘“茶道”?
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嗜茶、茶不离手、逢人便说,却无缘“茶道”?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道可道,非常道,茶道非茶。
无论是 “文人七事” 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 “俗人七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事”,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也就意味着,茶无论作为商品还是饮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商务雅集中,都有着广泛的需求。
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茶品牌”和“茶文化”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甚至迭代。
尤其是在技术驱动的互联网革命,以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商品品牌的塑造、传播、崛起模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有的商业行为设计,都逐渐指向了两个越来越清晰的维度:满足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何借力文化,升级认知、做精产品、深挖品牌、精准定位、教育团队、乃至丰盈自己人生的美学修养,就成了 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的问题。
而在现实中,茶,从来就不只是“茶”,只是生活的“七事”之一;同时,茶,从来还是“茶”,静静地等着与知茶的人,一期一会。
《居闲趣寂:中国茶道、茶事与茶情》课程,是专为现代职场人士设计的品鉴类基本素养课程,属于现代职业素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项收益】
收益1:美的感知--从现代人文素养的角度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收益2:比较审美--在日本茶道、中国茶道的比较中,感知“茶道”
收益3:问题导向--让所有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和方法离开
收益4:内化训练--促使美的感受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是课程的目标
收益5:重构范式--重构管理者应对当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思维范式
【四个亮点】
跨学科:管理实践、经济政策、文化逻辑、历史经验,助推“拓展视野”
跨文化: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助推“融会贯通”
重案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古今中外、言之有据,助推“借鉴创新”
重实操:底层逻辑、科学理论、实用方法、简单工具,助推“即学即用”
【课程对象】
1、组织机构中的中高级管理者
2、组织机构的中青年储备干部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茶事--茶、茶经、陆羽
1、茶史--国人的茶饮
(1)最早的茶
(2)晋--今有水厄
(3)唐--唐人宫乐
(4)宋--芸窗斗茶
(5)明--罢造龙团
(6)清-端茶送客
2、茶经--陆羽与茶经
(1)陆羽三事
一事:鸿渐于陆--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二事:半交天下--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
三事:一生孑然--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2)《茶经》五则
一则: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二则:伊公羹,陆氏茶
三则: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四则:荡昏寐,饮之以茶
五则: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第二部分:茶道:王道与茶道
1、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1)思维辩证
(2)行为辩证
2、中国人的人格-情商结构
(1)有为耳为应为
(2)无为而无不为
(3)无我而为众生
3、陆羽的茶道
(1)茶之道--居闲趣寂
(2)茶之德--推能归美
第三部分:茶情:茶道不是茶
1、苏轼与茶--寄与青云欲仙客,一瓯相映两无尘
2、朱权与茶--花开花落年年事,不管愁人鬓又华
3、利休与茶--雪下青青草,春意早盎然
第四部分:大道至简--职业素养精进的简化步骤
1、第一步:一条途径--精进不迷路
2、第二步:三种境界--自查有标准
3、第三步:十六字诀--高人常提点
4、第四步:入手之处--小心自求证
课程中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