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培训
课程背景:
*总书记2018年3月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并对打造这一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既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走在全国前列”的重大使命,也要充分认识超大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准确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把广州建设成全国最平安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广州经验。
课程大纲:
一、以“共建”为依托,完善社会治理人人尽责的机制
1、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发展和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社会治理是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下的一种社会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总书记一再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大投入力度,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也是党的执政基础所在。抓基层、强基础,要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广东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大省,全省流动人口超过4000万,是基层工作服务的重点群体。抓基层、强基础,还要进一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3、“共建”是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基础。
“共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不同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分工,注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以促进治理过程中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要突出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广州市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有着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优势,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在加强法治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方面做出表率。要更加注重促进联动融合与协同治理。广州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社会组织的培育也有较好基础,要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更加注重力量统筹、资源共享,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搭建多方参与的体制性平台。尤其是要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运用保险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前期基础工作较好的领域,进一步探索形成广州经验。
二、以“共治”为保障,拓展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途径
1、“共治”是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本质。
“共治”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要求社会治理超越政府对社会自上而下的单边管控模式,让不同利益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协商,以预防和化解利益矛盾,实现公共利益*化。要系统总结广州近年来探索的经验,形成示范作用。
2、村民议事会制度。
针对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从2014年起用村民议事会制度作为基层自治的补充,并将村民代表议事的议题内容和范围、议事的程序和表决等规范化、制度化,优化了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村民议事会制度是广州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更好地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
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最早于2012年在白云区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中进行探索,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代表、市民代表等组成委员会,就地区综合整治事务征询民意。其后广州市相继成立了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等,在重大城市建设、重大民生决策中听取民意,并形成制度。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充分反映民意,是广州对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做出的有益探索
4、社区共治议事会制度。
广州*共治议事会于2016年4月在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成立。社区共治议事会整合了户籍居民、外来人口与基层政府三方代表,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社区居民与来穗人员就区域性公共事务共同协商,并协助配合居委会、街道开展工作。社区共治议事会为户籍居民与来穗人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促进户籍居民与来穗人员的深度融合,对于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具有示范效应。
三、以“共享”为导向,实现发展成果人人享有的目标
1、“共享”是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
“共享”强调的是社会治理要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要始终把民生优先原则贯彻在社会治理全过程,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总书记强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近年来,广州在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础,专业社工服务为支撑,社区义工服务、社区便民服务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市、区、街(镇)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以及社区(村)公共服务站全覆盖,专业社工服务覆盖全市各街(镇)方面成效显著,涌现出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社区等先进街区。正在大力推进的老旧社区和“城中村”社区“微改造”项目,作为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社区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这些经验为探索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2、促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区域平衡。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必须高度关注人口的结构及空间分布,尤其对于像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要建设以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为特征的枢纽型网络城市,在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时就必须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常规配置路径,以人口数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依据,以“*服务半径”为原则,形成均衡、多中心的公共服务系统,保障城市不同区域居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的权利,并促进产业、人口与公共服务相匹配。广州市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推行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在公共教育服务领域通过推动市属学校建设新校区、委托管理等方式到外围城区办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延伸等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3、促进公共服务向广大来穗人员覆盖。
目前广州市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持续呈现增长趋势。破解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难题,必须以促进社会融合为方向,保障来穗人员持居住证就能在居住地享有就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来穗人员全方位社会融合融入。总结广州推行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建设市、区、街(镇)三级来穗人员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做法,深化探索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全国全省提供新鲜经验。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是*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走前列为目标,以深化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为抓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把广州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四标四实”常态化机制,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矛盾风险排查、预警、化解力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合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环境综合整治、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等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进形成良好社会心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培训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