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贷款拓展培训
课程背景:
在后疫情时代,国家提出实体经济复苏,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服务本地的区域银行,在新时代、新经济、新金融的形势下,应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唯有回归本源,深耕本土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精细化经营才是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在银行竞争高度同质化的局面下,谁先抓准了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可以说,精准力即是竞争力,本课程告别单纯的增户拓面,重点侧重贷款投放,提升利息收入水平,提升银行经营质效。
课程收益:
1、了解2023年“一号文件”基本内容,掌握当前党和国家关于 “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举措和政策导向,更加牢固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服务意识。
2、了解近十多年来涉农贷款发展趋势,掌握“三农”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相互关系,拓宽涉农贷款工作思路。
3、学会信贷业务批量营销的策略与方法,拓宽营销渠道,提升营销精准度。
4、学习实战营销经验,分析行业特点,掌握具体落地技巧。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一号文件解读(2004-2023)
(一)文本关键词语解读
1、历史脉络
2、近年关键(2013-2021)
3、*重点(2022)
两条底线,三个重点,一个加强。
(二)现实核心数据分析
1、农业产能问题
2、农民收入问题
3、农村治理问题
第二部分:涉农贷款解析(2007-2021)
(一)金融视角
1、各项贷款
2、涉农贷款
3、农户贷款
(二)政策视角
第三部分:空间拓展解码
(一)三农发展需求侧
(二)农商银行供给侧
1、在金融场景丰富中拓展
2、在金融产品创新中拓展
3、在金融技术推广中拓展
4、在金融服务提升中拓展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金融政策解读
1、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2、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
3、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4、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
5、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6、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7、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8)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
9、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第五部分 区域银行的具体动作
1、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党建+金融,党建共建+乡村振兴活动。
2、扎实推进“信用工程“,推广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
3、激活升级原有助农取款点,开展移动金融小分队或金融村官驻村服务。
4、推出特色信贷产品,林权、土地承包权、供应链金融。
5、探索融入社会治理模式,结合政府工作开展金融业务。
6、借助政府数据、行内数据、外部数据,开展纯线上贷款业务。
7、积极研究绿色金融,把握生态振兴红利。
8、开展金融讲堂(线上线下),从招工、金融等方面践行文化振兴。
9、统筹城乡发展,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从城市到乡村延伸。
10、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帮助解决农产品销路。
11、加大对特色新兴产业支持,比如品牌农产品、服务业、新技术、职业农民、创客、旅行等。
12、内部设立乡村振兴部,整合内外部资源,统筹城乡联动,全面系统开展工作。
案例: 数字化运用和线下走访的有机结合
特色信贷产品创新:碳汇、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宅等
第六部分 乡村重点客群营销
1、农区营销重点客户
1)各村委干部群体
2)种养殖大户群体
3)本地优质商家群体
4)本地户籍外地创业客户
5)外出务工客户
2、无感授信核心流程
1)党建签约和数据获取
2)内部筛选和外部评议
3)无感授信确定额度
4)有感反馈 告知客户
5)用信提升 便捷增信
6)城区突破 无感提额
7)域外客户对接营销
案例:浙江无感授信模式解读
3、新型农业主体的金融服务
1)家庭农场
2)专业大户
3)专业合作社
4)龙头企业
案例: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分析
4、主流农业产业金融支持方案
1)种植产业: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
2)养殖产业:牛、猪
3)收购加工环节:经纪人、农产品企业
4)农业机械行业分析
5)新型业态分析:民宿、康养等
涉农贷款拓展培训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