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峰

郭敬峰

沟通技巧讲师

 讲师首页 课程 文章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国学文化

儒释道对心态的诠释,你觉得呢?

讲师:郭敬峰   已加入:3541天   关注:2418   


  有一句谚语说的很好:“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世界上所有事情成功与否,就是由这两种不同心态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行为方式,同样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价值回报。

微信图片_20220218112849.jpg

  1.积极的人像太阳

  积极的人,心态也是积极的,照到哪里哪里亮,很有辐射感染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现实生活中,压力无所不在,积极的心态不仅是个温柔、令人感觉良好的词,积极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减轻形形色色的压力,还会以各种方式改变你的生活,帮助你更加快乐,成为幸福生活的人。

  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着名作家巴尔扎克在经常使用的手杖上刻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这正是他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积极向上,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巴尔扎克一生才创作出了多达九十一部小说,由此构成鸿篇巨制《人间喜剧》,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典型,成为人类的文化宝库。

  巴尔扎克总结道: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想升高那就必须做“鹰”,决不能做匍匐在地的爬行动物。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山大漠,才最终登上了光荣的高峰。

  而消极的人,心态自然也是消极的,遇到简单的事情时,或许会积极面对,遇到困难的事情时,就开始消极面对了,给人一种阴暗、负面的效果,所以就和初一十五的月亮一样,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消极的人在心情好和心情不好,遇到简单和复杂的事情时,是不一样的。

  消极的人通常会在事情发生前,看到所有的可能性,并执意地夸大其中不利的方面,因此,消极的心态会让人患得患失,情绪波动此刻是快乐的,彼时又会立刻被无可名状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包围……情绪的变化就像月亮一样,无法像太阳般永恒圆满明亮,而一再地改变着自己的样貌。

  2.思想掌控一切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

  下面是典型的因为消极思想影响心态,最终自我挫败的小故事。

  在一条昏暗偏僻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推销员的汽车爆胎了。他想换上备用轮胎,但发现没带千斤顶。看见不远的一家农舍有灯光,他大喜,向农舍走去。但很快,他就思绪翻滚:

  “如果人家不开门……”

  “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

  “即使这个家伙有千斤顶,但他不借给我,又怎么办?”

  他越想越不安。

  农民打开门时,这个推销员竟直接给了他一拳,吼道:“把你那破千斤顶收起来!”

  听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哈哈大笑,因为它嘲笑了典型的“自我挫败主义者”的作风。

  不管你喜不喜欢,你的思想就是导航仪,指引着你在人生的大海上前行。控制了你的思想,就掌控了一切。正如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所写的:你的心态能让地狱变为天堂,也能让天堂变为地狱。

  3.死囚实验的启示

  我们都听过的死囚试验小故事更说明了消极心态的危害。

  据称该实验发生在1936年的印度,该实验的对象是一名死囚,他获得了在失血过多而死和吊死之间做选择的机会,而这个死囚选择了前者,这就是实验被试的整个过程。

  实验过程中,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捆在床上,并蒙住眼睛。教授对死囚说:“我们将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然后教授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教授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一副血滴尽的模样,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他被吓死了。

  这个试验揭示的原理:心态影响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

  1.心态好则生理健康, 能力增强,心态不好则生理差,能力差。

  2.好的心情一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使其喜悦,生气勃勃,使你沉着,冷静,缔造和谐,差的心情一让人不思进取,甚至颓废,使你忧愁,悲观,失望,萎靡不振。

  如果你的内心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如果你的内心是一块冰,就是融化了也还是零度。要想温暖别人,你内心要有阳光;照亮自己也能温暖别人。善念所带来的美丽,不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并且充满迷人的魅力,所以无论世界给予了你怎样的生活,你都应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国学1.jpg

  4. 儒释道对心态的诠释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教倡导:元亨利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态总结:拿得起。

  道教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民为本、身国同治……心态总结:看的开。

  佛教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态总结:放得下。

  我们先来做一个趣味三国测试,猜猜看,是哪个三国人物的经历?

  (1)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5)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答案分别是:(1)刘备,(2)诸葛亮,(3)吕布,(4)曹操,(5)刘表。

  上面五个人故事经历很好的诠释了心态的重要,刘备和诸葛亮验证了儒教的弘毅进取,英雄不问出处,照样可以成就大业--拿得起的心态;吕布和曹操说明了要道家的顺应潮流,学会借势,懂得取舍看的开的心态;刘表则体现了佛教要懂得顿悟,学会放下,爱护身体,关爱自己放的下的心态。

  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看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着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1)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开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2)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

  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感恩阳光心�?.jpg

(3)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

  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

  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

  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综上所述: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上一篇: 职场升迁注意6点,你知道吗?
下一篇: 情商EQ高低的评测,快来看!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