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出发点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政治领导力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首先,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至关重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能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增强政治认同感。例如,各级党组织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像专题讲座、读书班等,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不断强化政治信仰。
其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如“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比如,党员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坦诚地交流思想,查找自身存在的政治问题并加以整改,从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
再者,要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注重从领导制度机制的健全完善上保障“两个维护”,从对党*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上体现“两个维护”。要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全力维护党*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
二、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的提升是建设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是首要任务。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党员干部需要能够准确识别政治是非、政治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识别一些西方势力的政治渗透时,党员干部要保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准确判断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领悟力也不可或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的决策部署,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决策,确保党的领导在各个层面得以有效体现。
同时,提高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也非常关键。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将这一宗旨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积极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领导力。
三、增强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
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意味着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态等领域,党的领导都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各项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增强道路自信,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提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优势,在工作中积极推动各项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
三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党员补足精神之“钙”,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通过这种结合,确保各项业务工作在政治方向的指引下开展,避免出现偏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
四、增强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增强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是政治领导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要维护政治权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防范政治风险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只有全党上下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有效抵御各种政治风险。
另一方面,要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在工作实践中锤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提高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能力。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政治挑战时,党员干部不能退缩,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身的政治智慧和能力,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党的事业不受损害。
五、强化网络空间的政治领导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了政治活动的重要领域。党需要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引导网络舆论,增强在网络空间的政治领导力。
在网络治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同时,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让党的声音在网络空间得到广泛传播。
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要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于网络上的各种声音,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不良舆论的扩散。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网络互动,与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强党在网络空间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通过以上措施,全面加强政治领导力建设,有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永葆蓬勃生机活力。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