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企业危机事件回顾
在2023年上半年,众多企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这些危机不仅考验了企业的应对能力,也反映了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的期待和监督。
案例一:家乐福诚信危机事件
事件概述: 家乐福作为零售巨头,因价签问题被消费者和媒体广泛关注。从1月中旬开始,多次被曝出价签标低价但结账收高价的问题,甚至出现打折促销但价格与原价相同的情况。
时间线:
1月中旬至2月初:多地消费者及媒体报道家乐福价签问题。
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披露相关情况,确认部分超市存在价格欺诈行为。
随后: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接连报道,家乐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分析: 家乐福在危机中未能展现诚意,其傲慢态度引起消费者和公众不满。缺乏真诚的道歉及后续改进措施,使得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受到严重损害。
二、医药行业信任风波
案例二:康芝药业尼美舒利事件
事件概述: 康芝药业因尼美舒利药物的儿童用药安全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关于尼美舒利的副作用及安全性问题引发社会恐慌和媒体热议。
时间线:
11月:央视报道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
2月至3月:媒体再次炒热话题,将焦点转向康芝药业。
分析: 康芝药业在面对质疑时未能给出明确且具有说服力的回应,而是将矛头指向其他企业。这使得公众对于药物安全性及企业处理方式的信任度降低,企业形象受损。
三、轮胎行业形象风波
案例三:锦湖轮胎质量门事件
事件概述: 锦湖轮胎因质量问题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原料掺假问题严重影响轮胎质量,给使用其产品的汽车带来安全隐患。
时间线:
3月:央视曝光锦湖轮胎原料掺假问题。
随后:锦湖轮胎成为舆论焦点,多家汽车企业受到影响。
分析: 锦湖轮胎虽在行业中地位特殊,但此次事件使其形象大跌。在危机发生后的反应中,锦湖轮胎的公关意识不足,先是否认后道歉的态度让消费者和公众感到失望。
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仍摆在我们面前,比如事件的影响范围、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锦湖仍需为其质量缺陷付出漫长而沉重的代价。
案例四:双汇“瘦肉精”事件
事件主角:双汇食品
发生时间:2011年3月
所属行业:肉类加工行业
危机类型:诚信危机
关注指数:★★★★★
事件过程:央视的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将我国*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的漩涡之中。据报道,河南孟州等地使用违禁动物药物“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此次事件导致济源双汇公司停产整顿。
肉制品行业再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中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度也大幅下降。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但品牌信誉度仍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案例分析:尽管双汇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但其应对态度仍需改进。作为全国肉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双汇在事件发生后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而不仅仅是关注企业本身的损失。危机事件后,双汇需要做的不仅是向公众公开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重塑负责任、关注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正面形象。通过实际行动重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只有以诚意应对危机,尊重消费者,受损的品牌才可能得到修复。
案例五:国美“3.15”曝光丑闻
事件主角:国美电器
发生时间:2011年3月
所属行业:家电行业
危机类型:诚信危机
关注指数:★★★★★
事件过程:国美电器在央视的“3.15晚会”上被曝光了一些不当行为,主要涉及到国美电器员工利用节假日套取消费者赠品及返赠的现金卡,并借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骗取国家补贴资金。据了解,这并非国美首次使用此类手段。国美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回应,承诺严查各门店违规操作人员,并对造成损失的消费者进行补偿。
案例分析:国美此次危机事件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被指责“坑骗国家金钱”,这种行为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是一大忌讳。除了与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国美还可以采取“还利于消费者”的做法,重新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危机的本质是诚信危机,国美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向消费者传递正面的信息,让消费者相信其仍然是一个关心消费者实际利益的好企业。
案例六:卡尔丹顿的“假洋鬼子”事件
事件主角:卡尔丹顿男装
发生时间:2011年3月
所属行业:服装行业
危机类型:形象危机
关注指数:★★★★
2011年4月,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帖子,标题为《中石化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令人震惊》。帖子中附带了四张购买酒的发票,总消费金额高达约168万元,立刻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
在舆论的压力下,广东分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了购买高档酒的事实,但坚称与鲁广余无关,并表示酒品主要用于“非油品经营业务”。公众对此并不买账。随后,中石化集团公司成立了调查组,赴广东进行深入调查。随着调查的展开,“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加速了事件的扩散,使得整个危机事件愈演愈烈。
调查组在4月15日宣布了决定: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被停职接受调查,同时中石化油品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夏于飞将临时主持广东分公司的工作。随后在4月25日,中石化集团党组回应天价茅台酒事件,免去了鲁广余的职务并给予经济处罚。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暂时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天价酒事件对于鲁广余本人和整个企业形象都是一种损失。更重要的是,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国有垄断企业在接二连三的出现作风危机,无疑对整个国有企业行业形象造成了重大打击。面对这样的形象危机,每个企业都需要有清晰的态度来应对,尤其是央企更应该注意危机的防范及处理。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台湾塑化剂事件。事件的主角是台湾食品行业,发生在2011年5月。台湾媒体爆料称,有数十万吨致癌塑化剂被用于制造饮品和果冻等产品,波及了整个台湾食品生产销售领域。这一事件引起了高度重视,因为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台湾卫生部表示,含有塑化剂的产品已经流通到香港、大陆及东南亚地区。随后在大陆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案例分析指出,此次事件的致命软肋在于波及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大佬们。无论是官方还是涉事企业本身都积极应对危机并配合调查公开相关信息。然而危机处理必须建立在产品质量和行业法律的监管规范之上公关只能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及相关事态的良性发展不能规避产品本身的严重问题而掩过饰非。
6月29日,天涯、猫扑等平台相继删除关于郭美美炫富事件的原始爆料帖子。随后,北京警方正式对郭美美事件立案调查。通报结果显示,郭美美及其母亲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并无直接关联,其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纯属虚构。
警方最终的通报似乎将郭美美事件与中国红十字会彻底撇清关系,但舆论浪潮早已不可控制,红十字会深陷信誉危机之中。
案例分析:
原本应该充满爱心的红十字会,却因挥霍奢侈而变成邪恶的代名词。此次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危机并非偶然,郭美美只是引爆长期积累的潜伏因子的。作为公益组织,红十字会的财务信息却长期讳莫如深,公众对于其资金的去向一无所知。可以说,这次危机是由于红十字会长期以来的不透明管理和封闭的信息渠道所造成的,这也对中国公益组织体制提出了严峻的公众拷问。
从危机传播的角度来看,微博无疑成为了本次事件的核心媒介。在全媒体背景下,微博等SNS平台已经承担起社会责任型媒体的角色。企业或行业组织更应该注重网络形象的塑造,既要懂得利用微博推广自身良好形象,又要实时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以防止危机在微博传播之初就爆发。
社保与商业保险虽然都以被保险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保险标的,并应用保险原理的大数法则来分散和抵御风险,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例如,两者的作用、实施方式、对象、缴费水平以及要求都不同。
关于中国十大烂航空公司,其中一些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令人堪忧。例如国航的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值机速度慢;南航航班随意取消或改签,不顾虑乘客的行程是否受影响;东航的设施老旧且餐食难吃;海南航空的托运服务暴力;国泰航空登机口临时变动不及时通知;深圳航空飞机无故延误;长荣航空的飞机餐难吃且品种少;厦门航空的服务不专业;吉祥航空出现飞机延误或取消没有赔偿措施;春秋航空服务廉价几乎没有服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各航空公司加以重视和改进。
以上所述的事件和情况都提醒我们,企业和行业组织需要更加注重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设,同时也要注重网络形象的塑造和舆情管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