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历程如同人的生命历程,同样也经历着不同的阶段。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重生期。每个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其独特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企业在这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初创期:能人治企,人治为主
在初创期,企业规模较小,人数不多,经营业务比较单一。这个阶段的企业主要依靠核心人才的能力和创业激情来开拓市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主要是“人治”。也就是说,企业主要依靠创业者等核心人才来维持企业的运作。这一阶段的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但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进行管理。
二、成长期:制度治企,法治为主
随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长期后,企业规模扩大,人数增加,竞争性增强。单纯依靠经营者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这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应当是以“法治”为主,即通过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和岗位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三、成熟期:文化治企,德治为主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工作十分复杂。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开始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实行“德治”,即通过构建企业文化来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企业应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逐步提炼出公司的发展愿景,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通过培训等手段,使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重生期:战略与文化并重
在重生期,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企业内部变革,进入到新一轮增长期。这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既重视战略规划,又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应根据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继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保持企业的发展活力。
推动组织变革,激发创新意识,维持企业活力: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和危机意识教育,塑造前瞻性的企业文化,加强创新技能的培训和开发,打造创新人才队伍。严格控制人员准入,调整用人标准,突出创新要求,积极引进具有创新才能的高级人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增加考评指标体系中创新指标的权重。建立创新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使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拥有畅通的晋升路径。
企业文化在弘扬企业精神、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企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管理依赖能人,二流企业管理依赖制度,*企业管理依赖文化”。所有成功的大型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以海尔为例,其企业文化非常独特。走进海尔的任何一处,都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氛围。有一个故事在海尔流传:一位姑娘在海尔的洗衣机一分厂工作,她接受三年海尔文化的洗礼后患病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要求再看一眼她工作的海尔。她的灵车在海尔门口停了15分钟,这体现了海尔文化的魅力。
进入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即老年期、衰退期或老化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的末尾。企业规模开始萎缩,向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人心不稳,核心人才流失严重,一般人员过剩。企业失去活力,内部缺乏创造性,制度繁杂却缺乏有效执行。产品竞争力减弱,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全面下降,危机显现。
尽管企业进入这一阶段并不意味着生命终结,但必须通过改革来重获新生。这一阶段的企业管理“套路”已不适应发展,必须改变过去的不合理机制、制度、方式和方法。核心任务是改革和大力整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裁减多余人员,提高运行效率;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调整人事政策,吸引并留住核心人才。
以苹果电脑公司为例,1996年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但库存价值高达7亿美元。一方面新产品脱销,分销商被动,客户转向竞争对手;其他产品过剩,降价出售。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回归后,从康柏公司引进核心领导成员逖莫菲·库克负责供应链系统改革。不久,投放的家用产品iMac大获成功,公司得以重振。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采取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华为作为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科技公司,其管理法则值得学习。其中包括惠及员工的利益分享机制、坚定的战略导向等。华为的利益机制以“奋斗者”对企业的贡献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尺度,通过产权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创新,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华为有清晰的战略认知、明确的方向和管理逻辑,基于宗旨使命和长远目标的战略导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每一家企业因其所处的行业、地域、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不同,发展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型企业内部“组织化”的独特现象
在国内外管理学者眼中,中国大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民性”和文化传统,即倾向于“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小生产式自我中心观念,以及对纵向权力关系的认同和追求,导致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合同化运作。相反,它们更倾向于分化为权责明确、边界清晰的小型主体。这些主体以结果为导向,独立运作,展现出灵活、敏捷、快速应变的特点。
这种体制虽然有其优势,却不利于构建统一的能力平台和发挥组织的协同效应。这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离心倾向和“诸侯化”的局面。华为公司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并不盲目遵循所谓的文化宿命。他们积极倡导内部合作,坚持客户导向的流程化管理。通过复杂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华为将内部不同的机构、职位和人员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整体协同的网状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将事业分工与专业职能分工有机结合,还兼顾了平台能力打造和市场快速反应的需要。它充分体现了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使华为即便汇集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也能避免个人主义盛行,而是展现出以人格尊重为前提的团队精神。“组织化”的难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延续合作文化、流程文化,以及流程建设的决心。
四、面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挑战
华为的主体员工来自于*大学,他们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管理这类员工一直是一个挑战。这些员工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渴望得到尊重,注重公正和平等,希望参与决策,并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管理的关键在于既要充分保证和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要使他们认同组织、融入团队、乐于合作。华为通过结合他山之石和自身实际,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套结构化的知识型员工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以能力为核心,以任职资格为基础,涵盖了招录、培养、使用等多个模块的相互衔接。它以体现公正原则的价值评价为中心,将考核激励、职业发展等多个环节联为一体。
华为还注重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的管理,努力营造员工满意度高的文化环境。从华为的经验来看,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重视人力资本,是否真正理解和尊重知识型员工,是否坚守客观、公正的组织规则等。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地方学不会是因为华为具有特殊性。虽然这有一定道理,但一些企业学不会甚至不愿学的,恰恰是华为所遵循的管理普遍规律和原理。这些规律和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复制性。有的企业长期沉迷于自身的特殊经验中,总想通过超越客观规律的方式赢得竞争,这种投机、走捷径的心理难以改变。实际上,学习这些规律和原理需要谦虚、冷静的心态,需要求真务实、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
在喧嚣、浮躁、投机以及迷信的环境中,这些职业素质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吗?我们需要有平等、公开讨论的胸怀,需要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韧劲和耐力。这才是我们在管理中应该追求的真正价值。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