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桌文化古今闻名,中外闻名,令人闻风丧胆。
我干了十几年销售,其中在电力能源行业干了8年,对酒桌文化的理解,你懂的。
白酒一两,啤酒一瓶,大致是我的真实水平。靠着某印度护肝神药壮胆,最高记录的那次喝了约六七两,最后还是吐了一天一夜,死了一次的感觉。
酒量虽差,但在必须喝酒的场合,直接提壶一口闷的酒胆还是有的。没办法,这就是中国的营商环境。
如果我不喝,气氛不到位,心意不到位,生意难谈;
如果我不喝,我的老板或者同事就要多喝,那么该替他们挡的时候也不能怂。
喝酒能成事儿吗?
对有些人来说,靠喝酒成事儿是一种不假思索的选择,因为他没有别的技能和方法,只能靠喝酒。
关键喝酒经常是真有用啊,喝了就成了,最后谈每个客户都主动往喝酒的方向去引,这其实就是毒瘾的症状,吸起来就停不了,是潜意识层面的依赖。
对有些人来说,喝酒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底牌,只能靠喝酒。
产品竞争力不够,公司实力背书不强,又没业绩,哪儿哪儿都不行,只能喝酒搞关系。
其实,谈再大的生意,也有不喝酒的方法。生意拿不下,千万不要怪酒量不行。
面试销售人员的时候问他能喝多少,入职后组局试探新人的真实酒量,这些都是畸形的选人机制,本质上是在用几十年前的老方法去筛选现在的年轻人,反而把人才给限制住了,错失了创新机会,非常可惜。
中国人做生意为什么离不开酒?
跟性格有关。
中国人含蓄,只有在酒过三巡后才开始“胡言乱语”,气氛才逐渐融洽起来。
所以,酒是极佳的破冰工具,而做生意最难的就是破冰。不可否认,能喝确实是一种优势。
你发现没有,那些能喝的,大多也是酒桌上话多的、会搞气氛的人。但是如果你跟他一起多吃喝几场酒,会发现他每次说的内容都差不多,翻来覆去讲的都是些让耳朵起茧子的段子,说白了就是些废话,但废话就是有气氛。
像我这种骨子里清高的人自然是不愿意参与这种对话的,所以酒桌上我是该敬的敬,该喝的喝,话不多。
我这样其实是自讨没趣的:酒也没少喝,还没让自己high起来融入群体,做戏没有做全套,何必呢?
我快40岁了,这是不符合我年龄认知的一种执拗:明知应该要演戏,就是不愿意配合入戏,为此我吃过的亏可不少。
这种个性很难改变,它影响我的方方面面,比如:
很多人都考虑拿了年终奖再辞职,为了年终奖而说服自己再熬上3个月,半年。
而我呢?反其道而行:既然不想在这里干了,就不要再拿公司的钱了,否则是不道德的。
甚至本来还没下定决心,但随着年底的临近,倒逼自己早日决断,抓紧离职走人。
你要知道,作为销售和高管,我的年终奖部分经常占据相当比例,提前离职的损失是很大的,我的经济状况也还远没有达到可以“视金钱为粪土”的水平,即便如此,我曾经在11月、12月离过职,这样我觉得问心无愧一点。
拧巴,可恨,但我就是没法将就。
在酒桌上,我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矛盾体:一方面非常能理解酒桌文化,一方面又实在对喝酒深恶痛绝。
后来我离开电力能源行业多多少少也有不想再喝酒的原因,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没怎么喝了,那叫一个舒坦。今年喝大过一次,在马桶边趴了一整夜,便再次暗暗发誓,不喝了,不喝了。
喝酒,真的是一种选择
如果没别的本事,还想过好日子,你就得喝;
如果不想喝,还想过好日子,那就必须练就一些其它的本事,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提高综合竞争力。
熟悉我的朋友会发现我经常跨界,今天捣鼓这个,明天捣鼓那个,羡慕我的生活多姿多彩。
其实我就是觉得多学点本事以后总有用处,多姿多彩背后也是实打实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我对老婆孩子是有愧疚的。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对于努力想要成为富一代的人,机会虽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浮躁和焦虑过后,回归本质,还是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多做事,然后静待花开。
马上国庆了,我买了几瓶酒和家人一起品尝。
没有商业目的的酒,是更纯粹的酒。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