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故产生原因及职业病危害形式的探讨》
一、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未能有效实施,导致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则包括认识和管理的不到位。
二、阐述职业病危害的形式
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粉尘类:如矽尘、煤尘、石墨尘、石棉尘等;
2. 放射性物质类:如电离辐射等;
3. 化学物质类:包括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防治措施
对于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用人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2. 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 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职业病防治所需的资金投入,并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信息。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四、日常管理
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的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五、法律责任与义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劳动者应深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职业病防范意识,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及时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对于不履行上述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进行教育。
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需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所有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也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于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职业健康检查应由省级以上人民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规定期限妥善保存。这些档案应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当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自己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
谈及泰顺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茶叶生产的理想之地。茶叶是当地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泰顺县的茶叶品质优良,具有独特的香气和滋味,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该县茶叶产业面临一些挑战,如茶园分散、技术滞后、品牌过多等问题。但总体看来,泰顺县茶叶产业仍具有生态环境优势、茶叶品质优势、品牌优势及基础优势等四大优势。未来的发展思路是推进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到2010年,规划目标是茶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生产稳定,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具体的发展布局和生产计划也已明确,旨在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良种茶园主要集中在公路三线附近的乡镇,如万排、龟湖、仕阳、洋溪、洲岭、百丈、仙稔等区域。适度发展香菇寮白毫良种茶园,扩大其生产规模,以推动香菇寮白毫的种植与产业发展。
全县规划建设重点初制厂30座,专业名茶加工厂30个,以满足茶叶加工的需求。茶园面积不同的乡镇,将扶持建设相应数量的重点初制厂。茶叶初制厂的布局将根据茶园的分布进行规划,确保鲜叶能就近加工,并适当扩大初制厂规模,提高年加工能力。
对于茶叶精制厂,当前并不提倡新建,现有的8个精制厂的生产能力已能满足需求。我们需要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泰顺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关键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化。我们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形成一个理想的结构布局。在产品结构方面,我们将保持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并存,形成合理的比例。重点生产“三杯香”,其他花色品种作为补充。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的比例也将得到提升,其余产品需达到农业部无公害茶叶的要求。
在品种结构方面,我们将结合发展良种茶园和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良种与名茶开发相结合,引进良种与开发本地良种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品种框架。
泰顺县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体制、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的创新。当前,泰顺县茶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我们需要加强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为了改变茶产业的生产分散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的现状,必须进一步创新经济体制,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经营集团。
我们还将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的建设,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我们将加快茶叶初制厂改造和专业名茶加工厂建设,实施标准化工程,强化质量控制,打造统一品牌,健全市场体系。我们还计划通过加速农艺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执行相关标准和行业标准来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1)泰顺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在于流通领域的变革,必须全力打造特色品牌,把泰顺茶叶统一到“三杯香”品牌上来,树立整体形象。业内应强化合作,形成泰顺茶业联盟。
(2)在流通领域,要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健全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声誉。主要任务是找准目标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
(3)在实体经营方面,要强化有形市场建设,如城关茶叶一条街、恢复雅阳茶叶市场等。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
(4)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到位性,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明确茶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农产品投资周期长的实际,应投入必要的资金起投资导向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方面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
(5)具体的扶持措施包括:扶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完善茶园生产责任制、推进茶树种苗工程建设、扶持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培育扶持茶叶重点骨干企业等。还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茶业、加强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
(6)对于茶叶企业和个人,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以鼓励其扩大生产、提高质量、创新技术、扩大就业等。例如,对获得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命名的企业或个人,以及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茶”颁证的企业或个人,都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有关部门应拨款支持茶叶研发经费补助,确保县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至少30%用于茶叶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我们应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名优茶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增加茶园产量和收入。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茶农和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茶农技术培训,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茶叶种植和手工加工人员提供“绿色证书”培训。重视茶叶加工厂工人的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对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我们还应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经营开发,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基地开发、茶园承包经营和茶叶加工生产。
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健全“茶业协会+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户”的产业化动作模式。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大对协会的领导和管理。应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在茶叶行业协会方面,应充分发挥其行业组织、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等作用。推动相关企业、基层合作社、合作社与技术科研推广机构之间的联合,以及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范围的联合,在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行业自律、制定标准、评优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应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发展茶叶合作社。合作社可在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应用、茶叶加工、运输、储存等方面发挥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对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农参与面广泛的农村茶叶合作社,应给予经费补助,一般每年补助不少于5000~20000元。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茶业工作的领导,建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加强对行业发展的领导。增加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县级财政应每年拨款扶持茶业发展,并单列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倾斜支持茶叶项目,加大对茶叶生产、经营的扶持力度。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