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紧密相连,公共安全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和公共安全观,同时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体系。
一、公共安全是和百姓都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对于公共安全的含义,可以从法学和管理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从法学角度看,专家对公共安全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过失实施的行为可能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安全。这种定义涵盖了各种可能的危害行为,包括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或特定人群的危害行为。
从管理学的角度,公共安全包含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公共安全产生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社会动乱、疾病爆发、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二、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推进,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频繁发生,如火灾、水患、车祸、空难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
这些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的发生,有其国际社会的共性原因,也有我国转型期的特殊原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衡和无序的状态,体现在社会领域就是犯罪的增长和越轨行为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益将重新分配,社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隐患。
原文主要讲述了关于公共安全的六个方面: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原因的复杂性、演变的隐蔽性和强化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这些事件会带来突然性的损害,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造成灾难和毁灭,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不少突发事件涉及范围广,因此需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共同应对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后会影响和波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部门、方方面面,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统筹全局。原因复杂多变,需要科学分类管理、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还需要重视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科学研究,提前预防。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公共安全体系和公共管理系统多方面寻求对策。其中首要问题是确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包括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自身的不完善,也包括公共管理的缺失。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有的公共管理学教材中,却缺乏公共安全管理这一重要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应该在公共管理学教科书上补上这一章。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还需要创新完善一些方面。
具体来说,我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尤为突出。近年来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未来的生产安全形势仍将十分严峻。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污染与中毒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自然灾害损失严重,我国是受灾严重的国家之一。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70%以上人口和80%以上的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的威胁。人为因素也直接威胁着生命安全,如火灾、社会治安事件等。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已经十分迫切、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既包括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自身的健全和完善,也需要公共管理的健全和完善。应该全面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能力。一、构建并优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应从战略高度进行制度设计。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具体策划:
1. 建立预警机制,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预防预警的人力、物力、财力、装备、科研的投入,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尽可能把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建立分级制度,依据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制定分级预案,进行分级预防和应急处理。
3. 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包括信息采集、网络应急指挥、联席协调、信息沟通和反馈、资源动员、交通运输保障、社会治安保障等。
4. 建立非程序化决策机制,解决和控制在解决和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具有紧急性和灾难后果的迅速蔓延性,必须赋予一线人员临机决断权力。
5. 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及民间援助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捐赠。
6. 建立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特别重视农村和农民的安全保障。
二、强化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需要在以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强化。要强化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确保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真负起责任。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三、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法规体系与科学研究机构
发达国家拥有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我国应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完善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是一门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应培养和培训相关人才,重视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五、确保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应将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
六、加强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
社区治安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应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的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
七、推进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应急预演,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海宁电大提供以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英语专业(包括商务英语方向)、法学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等。具体专业设置建议查询海宁电大的官方网站以获取*信息。
海宁县农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4年,是较早的农技校之一。学校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改革的过程,1990年被确定为省首批重点扶持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扩大招生专业,改善办学条件,并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这是一所海宁市的职业高级中学,经过多次发展变革,逐渐成为了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内具有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在1997年,学校通过了海宁市和嘉兴市的考核验收,成为了首批行为规范的达标学校。随后在1998年,海宁农技校迁入新校区并更名为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随着学校的发展,它逐渐纳入了更多的专业学生和教师,形成了五大专业群,规模不断扩大。
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学校获得了多项殊荣,包括省一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和*重点职业学校的称号。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课题《深化农职教改革,培养新型农民办学途径的实践与探索》荣获浙江省人民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随着学校的发展,其高职考上线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不乏优秀学生。在2001年,学校整体迁入海宁市教育园区,并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设了招就业、培训处。学校还实现了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转变。
为实现学校做大的目标,学校在2005年进行了春季招生,并成功招收到1226名春季生,规模居嘉兴全市中职学校之首。学校还加强了专业建设,加大了骨干专业硬件投入,建成了多个实训室和省级示范专业。
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成立了浙江*校企合作联盟,并实施了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的课程改革。学校也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并支持专利申请。学校还与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并积极支援西部教育事业。
近年来,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跻身浙江省中职学校30强行列,展现了其在海宁市乃至浙江省内的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