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门店管理

关于教育培训销售图片的高清呈现:跨越时光见证成长(2025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59:18

讲师:   已加入:天   关注:19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工作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招生的途径一般分为线上线下两大类。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招生方法。

线上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技术,通过搭建自己的网站,优化关键词排名,吸引潜在客户的关注。搜索引擎营销(SEM)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在搜索引擎竞价投放广告,针对关键词进行创意投放,按点击收费。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获取客户,但需要合理控制营销预算。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通过小程序、公众号、朋友圈等方式进行招生宣传,也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手段。

线下方面,我们可以聘请发单人员到学校门口、大型商超、社区等地派发传单、招生简章,结合小礼品、资料书等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对于有意向的客户,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免费体验活动。

二、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推广方法

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推广方法可分为传统推广方式和社交推广方式。传统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招生机构、发放传单、网络推广等;而社交推广则主要通过微信拼团小程序等方式进行。通过设置轻量级课程团购活动,激发老学员的分享传播,借助口碑传播和拼团活动可以快速实现推广效果。

三、关于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的思考

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聚集教育培训资源,为用户提供付费或免费的教育培训服务。其核心在于连接并匹配供需两侧,完成流量分配和撮合交易。

对于教育平台的业务,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平台存在的价值是否在于提高连接的效率;二是用户在向什么样的教育产品付费。在教育培训行业,用户付费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因此教育平台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建立连接并服务用户。同时还需要面对合作方、用户、业务逻辑、产品形态等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对于生活的改变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包括解决获取信息渠道的匮乏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时间成本问题。在教育平台的产品中同样存在这些问题。理想的匹配逻辑应该是产品有能力理解用户的信息与需求,懂得用户知识储备并运用产品的计算能力为用户匹配适合的资源。这需要我们改变意识以互联网用户的角度审视自身的产品服务并根据用户与行业来整体评估如何借助互联网工具完成对用户知识结构的认知等工作。虽然互联网教育平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行业用户对于互联网教育产品的接受程度仍有极大的提高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培养和提高用户的接受度以实现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从平台的角度出发,入驻平台的学校类型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我们称之为“网红型”团队。对于这些团队而言,教育平台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产品技术。这些学校已经具备了解决用户获取和内容服务生产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平台的产品功能是其实现变现路径中的重要一环。

第二类,则是更为普遍的学校。这类学校选择入驻平台主要是为了获取流量。他们通过平台售卖课程,吸引目标用户,提高品牌曝光度。对于这部分学校中的大多数,他们对于如何在线上进行业务操作并没有明确的想法。他们更多的是在在线教育的潮流中,不想掉队,因此录制了一些视频占位。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平台的业务逻辑,我们会发现,对于网红型学校而言,采用类似于撮合交易和流量分配的业务逻辑并不适用。这是因为网红型学校自身已经具备了解决用户获取和内容服务问题的能力。他们选择平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利用产品工具连接用户与服务,建立商业模型完成变现链条。这类学校对于平台的流量需求相对较低,他们的运营效率极高,盲目的获取非目标用户反而可能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

在线下和在线网校的业务中,总有一些团队始终坚持着转化漏斗的原则。他们以咨询师、老师、销售的身份出现,向用户解释关于服务、口碑、时间、地点、内容、老师、环境、价格等各种可能让用户产生困惑的问题。他们帮助用户理解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就是为什么教育产品的决策周期长的原因。这一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

教育平台的发展仍离不开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我们是否应该仅仅依靠大规模的人力来推动呢?不,我们可以将部分工作交给合作方来完成。当用户在平台上看到各种课程时,他们需要具备强大的鉴别能力,从众多来自不同品牌、不同地域、不同面孔提供的内容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这些课程的价格可能从零元到数百元不等,这与在整片互联网中筛选并无太大区别。

在2015年的一个观察案例中,我们看到一个用户反复登录、退出,比较不同课程的情景。这正体现了用户在做出决策时的纠结与痛苦。平台的任务是做好产品并吸引大量流量,而学校则负责生产内容和提供服务。这种合作模式本应是自然而然的。只有当学校在平台上获得价值时,他们才会愿意留在平台的生态系统中。由于教育产品的非标特性,它更需要个性化服务。以电商SKU的逻辑来分配流量显然是错误的。利益也决定了学校在平台的活跃度与运营效率。

在教育平台的业务中,大部分合作方的运营情况如正三角形所示。具有网红属性的学校在运营效率和收入上都优于其他学校。而大部分追求流量的学校则处于较低的位置。在平台的运营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市场运营、产品设计、规则建设等方面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以使合作方的运营状态向更理想的形状转变。

当平台与合作方在业务进行中遇到双品牌问题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与电商平台相比,教育平台的商品不仅存在标品与非标品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其用户与服务的特性。在教育产品的服务过程中,用户通过比较选择课程后,交易只是开始。学校需要通过提供内容和持续服务来提升用户对品牌的认知。这使在教育行业建立功能品牌变得极为困难。

此前我们已经讨论了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对教育行业、市场和用户的思维认知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结论将决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关于产品策略与设计方面的思考,我列举了以下几点:

1. 视频和直播是常见的教学场景但并非*方式;

2. 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流量与资源匹配的逻辑以减少用户选择的痛苦;

3. 我们需要关注用户的决策周期问题并考虑平台与合作方如何共同解决;

4. 无论是何种资源无论是培训还是教育都应该是双向交互的单一输出已经落后于时代;

5. 产品应深入到教学场景中并努力把控教学与服务质量;

6. 产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帮助人在世界上更好的生存与生活这才是有价值的产品。

目前关于在平台上售卖课程的讨论很多知识共享经济和知识变现的案例如分答、值乎、得到等都在被广泛讨论这些明星参与下的知识变现产品是否能够加速用户对知识付费的认知?而用户和从业者的成熟度以及参与度是否会让教育平台的运转更加高效呢?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上一篇: 关于教育培训的畅销技巧——对话话术:一场收获知识未来
下一篇: 关于教育培训销售外包的深度解析:2025年外包模式优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