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一部关于企业管理的经典之作,由理查德·帕斯卡尔与安东尼·阿索斯合著,并作为“企业文化四重奏”的一部分,于1981年在*首次出版,后于1984年5月由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引进中国。
二、企业管理的特质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决定。
本书中,两位作者明确指出,研究这一主题的初衷源于日本工业的竞争力超越了*,而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技能方面。他们认为,目前所发现的企业管理方法数量有限,一些方法被过度使用,而另一些则未得到充分利用。管理应包含如何有效设计组织、委派职责、支付报酬、激发员工积极性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等多个方面。
三、跨文化管理观念的碰撞
作者认为,不同社会文化对管理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企业更多地依赖组织结构和正式制度来解决问题;而东方企业则更重视社会和精神一类的方法。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对*文化和社会的无知”,其核心问题在于对人的看法。西方文化将人视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非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四、日本企业的管理特色与*企业的差距
书中对松下电器等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如他们的战略、组织和制度创新等。虽然作者也肯定了*许多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但他认为日本企业在一些“软性”要素上更具优势,如作风、精神和价值观、人员培养和技能等。
五、7S理论:软硬兼施的管理之道
作者提出了7S理论,包括战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七个方面。他认为,虽然*经理人员往往重视“硬性”要素,但在企业管理中,“软性”要素同样重要。日本和*的管理在95%的方面是相似的,但在重要的5%方面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上。
六、人的因素:企业管理的核心
作者特别强调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需求在公司内得到满足时,他们才能有精力从事生产工作。日本人的观念是承认不清楚、不确定、不完善是企业中的常态,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而*管理人员则受国家、教会与公司分离观念的影响,更注重企业的经济使命。
七、结语
企业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结构和制度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员、技能、作风与最高目标等“软性”要素。企业应重视人的需求和关系,平衡清楚、确定和完善与不清楚、不确定和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只有将企业视为一个有机体,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管理。
通过对《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释这一问题,作者使用了有趣的比喻。他们认为,“工作集体是日本企业的基石”,日本人在观察集体现象时,更重视道德和感情,而非角色和职务。他们对集体的看法类似于西方的婚姻关系,在工作关系中,日本人所面临的信任、分享和承担义务等问题,与西方人对婚姻的要求相类似。不难看出,相互依存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最高目标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它可以将战略、结构、制度作风、人员、技能等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最高目标必须具备正确的含义、持久性和可实现性。作者将最高目标划分为多个类型,包括关注公司整体、外部市场、内部经营、员工需求、公司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以及公司与文化的关系等。最高目标还可以将企业的目标和人类的价值观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越来越重要。相比于外部因素,他们更强调企业最高目标应以员工为中心。
在最后部分,作者引用了*的观点,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他们警告说,解决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并非简单引进一些不协调的零件,而是需要企业管理系统长期整体的配合。直接移植别国的管理方法并不一定能适应本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提醒了所有时代的企业。
在推荐书籍部分,有几本管理类书籍被推荐:首先是《管理者必读12篇》,这是一项革命性的自主培训产品;其次是《管理的实践》,它开启了管理学史上的新时代;第三是《领导力21法则》,它详细阐述了提升领导力的各种法则;此外还有《基业长青:理想公司的成功理念》,它探讨了企业保持卓越的秘诀;《从优秀到卓越》、《影响力》以及*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4. 日本企业对于新员工的培训非常严谨,员工需要经过六个月的试用期才能成为正式员工。在此期间,企业会安排一对一的指导制度,由师傅进行持续一年的专业培训,以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工作技能。随着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还会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其他技能的培训拓展。日本企业注重培养“多能工”,这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之一。日本企业还会通过轮岗制度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潜能。绝大多数日本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晋升而来,这充分说明了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5. 日本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国家,总是积极吸纳国外精华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创新。例如,在唐朝时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大智慧如儒释道等,从而发展出了日本文字、茶道、和服等独特文化。在明治维新时,日本向西方学习,成功发展了自己的工业技术。二战后,日本又向*和西方学习,将所学融入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日本管理模式。
6. 日本企业的管理规范且严谨,拥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他们的执行力非常强,从会长到基层员工都会严格遵守公司制度,按照流程行事。日本企业的工作计划性也很强,每项工作的前期准备、计划方案、贯彻执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都井然有序。
7. 日方副总曾提到,公司在管理上存在一个问题:过于强调惩罚而忽视了团队精神。他认为公司应该创造一个让员工能够尽情发挥能力的环境,而不是像警察管理犯人一样。他呼吁大家要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8. 着重实际效果和快速反应的重要性
9. 在公司成立初期,由于销售人员短缺且需要迅速扩大销售规模,采取灵活政策并成功留住了竞争对手的人才,从而实现了销售业务的快速增长。
10. 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举世闻名,他们认为工作是人生的重要部分甚至是真正含义。他们崇尚忠诚与奉献,把工作当作神圣的使命。在日资企业中,经常能看到日本人加班到很晚但第二天仍然精神饱满地工作。这种工作态度和使命感是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真正差距所在。
11. 日本人之所以讲究忠诚与奉献、视公司为家,是因为企业有完善的福利保障系统,能够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无忧。日本企业的福利措施既完善又人性化,如迎新会和欢送会等,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
12. 日本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这背后是因为日本的资源极度匮乏,使得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意识。他们视浪费为企业管理的天敌,并想尽一切办法杜绝浪费。例如,丰田的精益管理就是解决浪费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13. 日本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做到*,注重实用而不追求奢华或排场。例如,许多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出差时会选择租车而不是购买豪车。这种务实的精神在我们国人看来可能难以想象,但这正是日本企业能够节约成本的聪明之处。
14. 日本企业的持续活力和生命力源于他们的持续改善精神。他们不断寻求完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和改善环境的方法,并乐于其中。他们常常成立改善小组来专项解决企业的问题,如TCM、TPM、TQM和5S等。
15. 当前有许多企业管理方法和模式,这使得许多企业老板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学习哪种管理模式。适合企业自身特色并能与实际有效结合的管理模式就是最好的。我们应该理性地学习外部管理理论,吸纳精华并融入企业实际运作中,形成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例如,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等管理模式可能并不适合当今强调竞争、创新和优劣汰的环境。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