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还有竞争优势吗
讲师:黄力泓 已加入:3788天 关注:2273
通用电气、苹果、惠普等大型制造业陆续在*本土投资或新增生产线,积极响应了奥巴马所提的“再工业化”战略,是谓为*制造业复苏的迹象,但却为中国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在制造业方面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开放的政策和诱人的市场潜力,外资不断被吸引进来,从而成为全球*的引资国与出口国。中国被冠之以“世界工厂”的,实属当之无愧。
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随着人口红利、市场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的逐渐变化和消失,与*相比,中国制造业拥有的各类成本优势也逐渐在弱化,导致多个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厂从中国迁出,中国制造隐现忧患:
其一,劳动力成本。中国是人口大国,低劳动力成本是先天的优势,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方面的优势明显被缩减。从人口结构来看,2010年的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从劳动力工资来看,水平在不断提升。以富士康为例,2012年5月16日其承诺内地员工月工资将达到4400元,这是继2月份加薪16%-25%之后再次提高工资水平。富士康的这种“示范效应”使得其他企业也被迫纷纷提升员工工资和福利。
其二,物流成本。中国的物流业长期存在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物流成本远远高于*。以国际通用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的指标来对比,*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4%,而中国则达到了19.5%。同时,中国企业的物流费用平均占到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所用的时间也几乎占了整个生产过程时间的90%。
其三,工业用地成本。从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来看,2010年中国105个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平均值为629元/平方米,较2009年同比提高了3.73%,其中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更是达到了802元/平方米和762元/平方米。与此相比,*中西部的平均地价约88.4元/平方米,制造业发达的旧金山也不过约312.8元/平方米。
其四,主要能源成本。如石油,由于中国的石油企业长期以垄断为主,缺乏透明度,使得市场油价常常高于*。2012年的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每桶油价约为130美元,而*则约为106美元。再如天然气,随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价格大幅跳水,从2008年的约2200元/千立方米下降到了2009年的约980元/千立方米,而且持续走低的概率较大。与之比较,中国虽经历了天然气价格改革,但天然气井口的基准价格仍比*高约310元/千立方米。由此看来,其实中国制造相对*制造的优势并不明显。过去之所以更多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居多,如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等,与人们的基本生活密切相关。而*制造的产业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居多,如药品、汽车、机械等,并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所需。一个在制造价值链的低端、一个在高端,处在平行的两个世界中,两者冲突并不明显。
但是,随着*提出了“再工业化”,要重新涉入一些制造业价值链中端的产业,而中国制造业也在增强国际化经营,逐渐走向产业链高端,这样,美中两国的制造业就出现了交集,竞争态势逐步拉开。那么,中国制造业在这场竞争中是否还有优势可言呢?换言之,中国要凭借什么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在此,我有几点可以参考的意见: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较为完善。这是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所累积起来的成果,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全球拥有低生产成本的国家不少,如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从中国迁出的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厂大多落脚于此)。但是,他们却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上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许多想要外迁的企业顾虑重重的原因。
其次,中国制造业具有产业集群效应。所谓的产业集群效应指的是,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其成本低、效率高,甚至可以与一些大型的跨过公司相比拟。而这种在中国海峡两岸极其常见的聚集效应,却在欧美地区不存在,因而可以视作一种后发优势。
再者,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需要调整。但差距也是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即将进入“智能化社会”,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企业的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转变。由过分依靠外延扩展转变为依靠内涵来发展,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优势。
因此,即便**欲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全面提升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地位,但中国制造并非完全就失去了优势,只要善于发掘,善于转变,善于创造,善于把握,未来的中国制造业还是能够释放出潜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