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培训
课程背景:
2018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金融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历史性转折的元年,随着国家提出转型升级、去产能、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楼市趋紧调控的政策三年后,资管新规也于2018年3月正式出台,中国金融机构频繁曝出各类兑付危机,与此同时国内房地产企业也调整了自身的战略布局。
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大势是什么样的?中国经济如何走到今天这种状况,又将走向何方?中国目前的债务水平是怎样的,债务是怎么出现的?债务是好是坏,如何评价,标准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促使中国经济转型的?中国的债务是否会诱发经济
危机?如何发生危机,将是什么情形?目前调控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如何评价?未来调控如何开展,是否还有投资机会?……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政府部门、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必须了解的知识。
本课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面向政府部门、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民营企业等进行经济形势、金融和债务运行规律的详细培训,为学员解剖中国经济、房地产形势、股市机会、企业经营形势、债务分析等,为大家提供较全面的基础分析,以期给大家带来启发。
课程收益:
.了解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来龙去脉
.了解债务的基本规律、形势和趋势
.掌握经济调控的逻辑和趋势
.掌握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政府系统各级官员,央企、国企的中层领导,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等
课程方式:讲演结合+案例研讨+互动研讨
课程大纲
引言:了解宏观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宏观的些许变动关乎生死存亡
2. 宏观的点滴规律关乎财富增值
3. 关心宏观的人值得深交
第一讲: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宏观要素
一、经济发展与宏观要素的重要性
1. 经济发展的基本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 宏观要素的内涵和内容
二、经济增长的宏观逻辑
1. 经济增长的投资逻辑
2. 经济发展的出口逻辑
3. 经济发展的消费逻辑
案例: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繁荣-债务?
第二讲:中国经济发展的警报器——债务
一、债务的基本知识
1. 债务出现的逻辑
1)基本概念
2)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3)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和演变(镇江债务)
4)债务的用途与评价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债务分析
1. 经济发展中的债务评价标准
1)债务有效性分析方法
案例:中国、*、日本债务比较
2)债务异化:债务转变成房贷
3)结论
第三讲: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资本外流
一、资本外流的逻辑
1. 资本外流的分析
1)资本外流的概念
2)资本外流的影响因素
3)资本外流的背景及原因
4)资本外流的结果
2. 国内外纵向比较
案例:中国、泰国资本外流比较比较
3. *贸易战下的资本外流
1)*贸易的背景
2)*贸易的影响
3)*贸易战下的资本外流
二、资本外流下的经济危机
课堂演练:依次经历过繁荣,泡沫,竞争力下滑,债务飞涨和资本外逃的国家来说,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事?
1. 债务危机引发经济危机逻辑
1)经济盛衰循环理论概念
2)经济盛衰循环理论机理
案例:*经济盛衰比较
3)经济盛衰循环理论结果分析
2. 债务背景下的经济周期应对逻辑
1)应对逻辑的背景
案例:*应对逻辑比较
2)应对模型的变化
3)应对模型变化的结果
案例:*日经济比较
4)债务组成及规模判断
案例:中日债务比较
第四讲:中国经济走向何方——经济危机?
一、*互联网泡沫的启发
1. *互联网泡沫引发的经济危机
2. *互联网泡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发
案例:*互联网泡沫比较
二、中国经济走向研判
1.“4万亿”救市的逻辑及延续
2. 保汇率与保房价之争
3. 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4. 中国经济走向研判与机遇
第五讲:中国经济风险的三大核心
一、中国经济风险核心之一:资产泡沫
1. 认识资产泡沫
1)资产泡沫的概念
2)资产泡沫的重点
2. 相对的应对政策
1)应对经济风险措施
2)应对经济风险措施重点
案例:北上广深应对风险措施比较
二、中国经济风险核心之二:外汇经济
1. 认识外汇经济
1)外汇的概念
2)外汇风险的重点
2. 相对的应对政策
1)应对经济风险措施
2)应对经济风险措施重点
三、中国经济风险核心之三:债务经济
1. 认识债务经济
1)债务的概念
2)债务的重点
2. 相对的应对政策
1)应对经济风险措施
2)应对经济风险措施重点
第六讲:中国经济动力之源
一、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容
1.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2.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分析
1. 调整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的概念
2)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
3. 坚持改革开放战略
1)改革开发的概念
2)改革开放的重点
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的概念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培训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