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克服悲观厌世的心态,怎么才能变得积极一点?这是别人问我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不仅是他当今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大环境下,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点这种消极的心态,更是不少人有焦虑抑郁的情绪。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悲观消极的态度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说白了就是人们从失败的体验中学会了一种绝望的认知,就是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这种心态持续一段时间,你的脑子里或者说是潜意识里就植入了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说白了就是疲了,感觉自己啥都做不成,啥也不想干,啥都没意思。然后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你会发现,其实问题的来源就是起初某一次或者某几次失败的例子给你造成的不良体验。而对你失败还不是关键,关键就在于你对失败的解读。
我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往往并不能如实的反映现实,它会受到我们的认知、信念、思维框架等等因素的扭曲。就比如你觉得自己努力了很久还是赚不到钱,那这里面就有很多你可能错误解读的东西。比如你感觉到的努力真的是努力吗?你是真的尝试过什么吗?尝试的事你有没有坚持很久呢?或者说你以为的失败是不是真的失败,就算是失败,是不是真的是你的原因。就比如说你投资会不会赶上前两年这市场确实不好,大家普遍都在亏钱呢。这也就是现在市面上很多解决这种消极心态的方法的核心。比如像什么FESU法则或者心理学家爱丽丝原来总结过的乐观人生训练法,几乎都在强调这种自己跟自己辩论自己转换信念的重要性。本质其实就是把之前错误的归因推翻,重新解读一遍。大名鼎鼎的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就坚信,乐观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习惯。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刚才提到的这些有效训练去摆脱无助感,变得积极乐观。记住刚才提到的这个方法,我想更进一步帮你从底层逻辑上彻头彻尾的来一次认知更新,让你变得积极起来。请你继续耐心的往下看。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下有很多解读,比如像什么稻盛和夫老爷子说过,人活着的意义就是磨练灵魂。我听完就震了,所以人活着就是要压抑受苦呗,不愧是自律之神。但是我实在不能苟同。还有一个最近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的理论,就是人活着是为了给世界留下点什么。比如像繁衍后代。乍一听稍微有点逻辑,但是经不起细琢磨世界为啥要你留下点东西,是为了记住你吗?那你还记得你的太爷爷或者你太太爷爷吗?还是说你要留给后人一个100年后打开依然完好如初的诺基亚3310。所以我一直觉得余秋雨当年给出的定义比较合理,也就是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生是一种体验。我们体验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各种人生阶段,体验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体验考试工作,结婚生子,体验好吃的,好玩的,遇见有趣的人,经历精彩的事儿,走遍世界各地,体验各种文化。我们体验愤怒、难过、兴奋、高兴各种情绪,所有一切的体验都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意义。绕了一大圈,回到开头的主题竟然都是体验消极、厌世、焦虑甚至抑郁。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这些心态和情绪伤害了体验的多样性和持续性。我们显然因为这些心态,不想要再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了,或者体验到一半就放弃了。多大的问题呢?
就是他们损害了我们当下的体验。这就好比你去环球影城玩,此时你一屁股都坐在*电影院的凳子上,准备跟哈利波特去骑扫把了。结果你脑子里不断后悔,前十分钟你坐过山车的时候,没有坐到最前排,然后你又焦虑,看完电影去和威震天合影会不会被骂,以至于电影都演完了,您这儿连*眼镜还没戴上,所以这些负面心态把你人生中有限的体验感给剥夺了,让我们的人生在这些时刻失去了意义。所以你要做的是什么?就是用全力体验当下,享受当下。我没时间反刍过去,也没有时间担忧未来,给我好好的去感受当下,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体验点儿不同的东西,更精彩的东西,这样才能让本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人生变得稍微有点意义。所以下次悲观厌世的心态再来找你的时候,想想我今天说的话,专注你眼前的那场电影,体验它的过程,不要想别的,而这个过程多重复几次,你就彻底的告别消极心态了。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