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面试的时候会有的三个误区,因为之前面试经常觉得自己答的还挺好的,面试官还挺认可的,但就是拿不到offer,对面试这件事儿的所有的认知。
第一个误区,不给做事儿的思路,直接给结论。因为做了用户增长,所以做了会员,因为做了会员,所以给了等级体系,因为有了等级体系,所以会有不同的权益等等等等。这里边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导出要去做会员的,经过了怎么样的调研,怎么样的思考,为什么要给做的会员体系设计等级制度,是怎么想到的?不做等级制度又会怎么样?权益体系设计分为哪些维度?为什么会有这些维度?不同维度设计的目标是什么?只有展现了思维能力,才能证明来到公司,碰到不同的业务,碰到不同问题的时候,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误区,就是给了做事儿的思路,但是没有对事情的理解和洞察。有些高阶点的候选人知道,面试的时候要给思路说了,所有做事的结论都是由于用户调研、竞品调研、市场分析、业务分析而来的,但是就是单纯的在描述工作的流程,没有体现自己对于事情本身的洞察和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做会员,盒马采用的是付费制会员,大众点评的会员等级,是基于用户成长值的用户成长体系,这两种会员最核心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各自的优势,劣势是什么?各自适合什么样的产品形式,有没有体现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方法论,只有体现了对一件事情本质的思考,才能证明着到公司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第三个误区,老六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生搬硬套理论。有些人知道了,不说点什么内行词汇,就体现不了是这个领域里面的大拿,什么电梯演讲,商业模式画布、KA*模型、波特武力全都给套上。比如面试官让你分析一下你最喜欢的产品,终于看了一本用户体验五要素,就直接开始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逐个套用,套了半天发现,范围和结构自己傻傻分不清楚,要理解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去考验平常是不是一直保有一颗好奇心深度的体验了一些产品,并且对这些产品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让你出来背概念的。
互联网公司讲求个无招胜有招,别再用上学的时候,那些考填空题的心态去面试,直接套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只能暴露你对于这件事情的无知。面试中有太多门道了,不理解底层逻辑,不能站在面试官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就是去送人头的。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