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字面来理解职业。所谓职是职位,或职名,无论你是经理或律师,都是社会经济活动赋予你的角色。通常,社会组织中的角色往往是任命或选举的,也就是说,是这个组织的权力部门或个人“定义”你是什么职,你有什么权,你应该做什么事。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讲的就是“职”的要求,而所谓离职,就是你离开这个“位子”。
什么是业呢?我们常说“成家立业”,在这里“业”讲的是某种成就或结果。做事是为了立“业”,所以叫事业。事在前,业在后,做事如果无业(没有结果),就等于白做。同样,行业,也是行在前,业在后,但如果某一行不出结果,即无“业”,这个行业就不再存在。
由此看来,职业讲的无非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得其果”。而职业化,表达的就是从职责要求出发,创造出相应的业绩或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职业化为什么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我觉得这主要与社会分工有关。现代商业文明通过发明一套市场交易系统,可以使人们通过交易来实现超大范围或规模的分式与合作。比如建一座房子,其构成完全可能是中国工人造的砖,俄罗斯工人造的钢材,*工人造的涂料,德国工人造的地板,英国工人造的暖气片等等。
既然价值是通过交换实现的,那么,现代企业所强调的业绩,就与制造者无关(因为东西要卖出去才有价值),而与使用者(客户)有关。在这里,业绩或价值主要是由外部供求关系决定的,与劳动量基本无关,正是这一逻辑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那外部市场供求又由什么决定呢?第一是市场制度,第二是客户需求。这两点都是独立于企业的,不会因为企业不同而改变。制度与客户价值的独立性使业绩获得了独立――业绩价值并不因为老板的不同而不同,无论谁是老板,创造的业绩都是由市场制度与客户价值决定的。
这种独立性是现代职业经理人的根本支柱。所谓职业经理人,就是以市场制度与客户价值为行动准则,通过管理创造价值的那一群人。如果没有市场制度与客户价值的独立性,就不可能有职业经理人的独立性,这是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宁可冒着被老板开除的风险,也要誓死遵循商业规则与捍卫商业道德的原因。
由此看来,在现代商业文明中的职业概念里,“业”是职的根本,一个员工的优秀,最重要的不是尽职而是敬业。
什么叫敬业?敬业首先是对市场规则与客户价值的遵从,没有规则,没有客户,你做的再多没用!其次是在市场规则与客户价值下的勤奋、认真与专注,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化。大前提确定了,接下来的逻辑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为什么中国企业目前职业化水平那么低?就目前现实来看,主要原因是我们市场交换规则本身存在问题。制度寻租现象的存在,使得客户价值不再受尊重,从而使业绩失去了独立性。
但如果完全把责任推到政府或制度上也不是太公平,为什么在充分竞争的一些行业,比如家电,服装,饮料,我们随处可见大量不职业的行为?为什么这些行业仍然没有大量职业经理人的涌现?
我觉得原因可能还要从源头上找。
看一下中国历史就会知道,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没有社会分工,大家守住一亩三分地,各做各的,老死不相住来。据说,有中国人曾经迁移到寒冷的某个岛上,以打鱼为生,但他们总要在山上敲开坚硬的冰层撤下种子,看是否能种出点什么,由此可见农业文化的强大。
既然没有分工,也就没有大范围或大规模的交易,有的只是自给自足。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中,“业”没什么固定的规则,没规则,就只好用道德调节。
中国文化这种对职业的定义,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定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商业文明中,业是清楚的,是第一位的,所以,职是为业服务的,这才对事(业)不对人(职)。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业不清楚,但职(人)却是清楚的,可人却是会变化的,道德的作用就是“灭人欲”。这就是权谋思想的来源:对人不对事,一切以权力为中心,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文化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今天充分竞争的市场,仍然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家在管理中,把“职”放在第一,把“业”放在第二。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对个人的忠诚,业绩毫无意义。而什么叫尽职,你的职位是我任命你的,你听我的就是尽职。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我总怀疑相当一批强调以“德”治理公司的企业家,其实内心中对德的解释多半就是对他的忠诚。
这是一种小农经济文化中的大家长思维,在这种思维下,职业经理人如何成长?在接触了太多企业家的造神运动之后,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企业家第一推动”。企业家的自我革命,是“上帝之手”,是企业职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不信你看看万科、联想这样优秀企业职业化的背后,关键就在于企业家跨出了伟大的一步:实现了对自我的否定与超越。否则任你怎么说,我都怀疑背后的持续能力。
但难也就难在这里,你要企业家革别人的命,这不难,但革自己命,那就难了。可做企业如同跑马拉松,哪一个优秀运动员不是赢在对自己极限的突破上呢?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