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监管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处置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监管机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秩序和交易的合法性及安全性。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通过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共同维护市场秩序,降低风险。
风险预警机制是事前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风险监测模型,实时监控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数据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风险处置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防止风险扩散。
当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风险处置机制是核心环节。一旦触发风险预警,相关机构和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流程,采取果断措施控制风险扩散。这包括资金冻结、业务暂停、法律诉讼等手段,同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处置机制,确保风险处置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风险控制机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长期保障。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决策、监控、报告等环节。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相平衡。
具体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中国负责货币政策,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则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机构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地位和功能、管理地位、是否接受公众存款以及是否担负国家政策性融资任务等进行分类。
在普惠金融方面,激励机制的完善是重要的一环,将信贷资源和财务资源向小微企业领域倾斜。各银行也积极调整审批权限,尽可能减少审批环节,鼓励基层网点加大信贷投入。尽职免责机制的建立也极大地鼓励了银行向小微企业群体提供信贷支持。普惠金融旨在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除了小微企业外,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也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在普惠金融服务中,商业可持续原则被强调,这意味着普惠金融不仅仅是慈善和救助,更重要的是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
三、如何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普惠金融是金融的“平民化”,而农村普惠金融则是将金融服务普及到农村各个角落,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普惠金融的发展将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关于如何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
为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我们需要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并在所有县域支行开展试点工作。加大“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要强化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确其业务范围,并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也需要创新服务“三农”的融资模式,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
我们需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其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还要强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服务功能,推动其加快职能转换,整合放大服务“三农”的能力。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支持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网点,扩大覆盖面。
二、关于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我们需要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按照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原则设立村镇银行。对设立数量较多的村镇银行,允许其设立管理服务子公司。允许评级良好、管控能力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在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主产区和小微企业聚集地区布局。
要加强融资担保公司的管理,鼓励其开展涉农融资担保业务,并完善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发挥支农服务作用。
四、关于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标准
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标准分为两档。第一档是前一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这一标准适应于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实际投放情况,鼓励其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普惠金融领域。第二档则是前一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再下调1个百分点,优惠幅度更大。这一档标准较高,但有利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也是定向降准政策的应有之义。根据现有数据,该政策可覆盖大部分商业银行,且对满足考核标准的商业银行将体现正向激励作用。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