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区根据“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原则,明确了新区的三大片区规划,控制面积达78.5平方公里,预计容纳人口超过40万。建设起步于北区一期工程,面积为10.5平方公里,建设期为四年。此项目是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的岩土工程之一。
2012年4月17日,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正式启动。随着城市框架的扩大,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延安正在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区土地资源的紧张,也有利于保护老城区革命旧址,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居环境。
新区北区位于延安清凉山北部,规划为市级行政中心,以商贸、金融、教育等功能为主,体现现代生态新城风貌。控制面积达38平方公里,预计人口规模为15-20万。
新区东区位于宝塔山东南,以发展体育、旅游服务、休闲度假和展示黄土地域风貌的住宅为主,规划控制面积为32.3平方公里,预计人口规模与北区相当。
新区西区位于凤凰山西侧,毗邻老城,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展示圣地延安的历史记忆。控制面积为8.2平方公里,预计容纳人口2-3万。
延安市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计划用10年时间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延安新区的建设无疑是一项大规划、大手笔,相当于在山上再造两个延安老城区。其中,“削山建城”工程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的岩土工程,全球罕见。
在西洽会上,延安新区带来了40个项目,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政配套设施、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其中市级行政中心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与中建集团签约,投资金额达17.7亿元。还有其他多个项目与不同企业成功签约。
延安新区的建设是无奈的选择。由于城市被山脉和河流限制,发展空间受限,只能在山与河的夹缝中寻找出路。“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削山填沟,在山顶上开辟新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延安的道路与空间一样,沿着川道发展,城市骨架已经拉得非常长。为了解决山体上居民的供水、供气、供暖问题,新城的建设搬迁了山体上的居民。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延安市人口将达到70万,因此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至关重要。
关于削山建城的可行性问题引发了争议。经过专家们的多次论证认为这个项目是可行的。在新区北区的建设中面临着地基处理、供水排水和保持水土的挑战。然而专家们认为城市化是必要的而削山填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尽管它对自然生态有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对于削山填沟改变地质形态的问题,延安新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工程论证。针对地质条件不佳的区域,他们进行了多次加固处理,消除不稳定因素。在老机场进行的实验表明,实验区域的沉降仅有4公分。
刘功毅指着新区北区的模型对记者表示,未来建筑会考虑到地基的稳定性,主要会在原有的山体上进行建设。而通过填沟造地形成的区域,主要作为绿化面积,暂时不用于建筑。对于填沟造地形成的新城区域何时能趋于地质稳定,专家们意见不一。有的专家认为需要3到5年,有的则认为需要10年。
新市政中心附近原来有个堤坝,如果不进行处理,未来城市建成后可能会出现倾斜的危险。刘功毅告诉记者,新区建设对处理地基问题非常谨慎。
虽然北区的新城是建在山上的,但并不是建在山顶上,而是将清凉山半山腰的一大片区域削平,整个城市仍被山体包围,处于类似盆地的位置。这一地理位置也为新区供水带来了压力,100米的落差需要依靠泵站将水输送上来,增加了电费和配套水泵的费用,供水成本势必会上升。
考虑到地基的承受力,新区的建筑高度都会受到限制,一般在五六十米。新的市行政中心楼层不会很高,而商务区楼层会高一些,但最高也不会超过100米。刘功毅表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现代城市的形态,还可以从商务区俯瞰老城区和南城区。
未来这里将容纳20万人,而且建筑密度要比老城区小得多,道路也比老城区更宽敞,将有六七条道路将北区与老城区联系起来。老城区由于建筑密度过高,除了公园之外几乎没有绿化空间,而新城的植被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
削山填沟后,原来自然形成的排水沟道被人为改变。如果地下水无法有效排出,是否会造成地质塌陷或沉降?为此,延安新区在建设时采取了*性盲沟的方式排掉地下水,以避免由于地下水的冲刷导致的整体沉降。
大规模削山填沟的土地成本无法控制,一亩地的成本在160万元左右。刘功毅强调,北区并非纯粹的开发,主要是为了疏解老城的人员,改善整个延安城的生态环境。
在延安这样一个缺水且生态脆弱的地区,如何实现城市化、工业化是一个难题。“供水与防汛两难”是延安面临的一大挑战。王瑶水库是延安*一处水源地,承担着向延安市区供水的重任。上游来水量减少与市区人口增长导致的供需平衡被打破,水库的空库敞泄问题以及原油污染隐患等问题都让供水面临困境。为了保证供水水质,王瑶水库不再直接向市区供水,而是通过输水管道将水供到红庄水库再进行调蓄。一旦王瑶水库库区受到污染,就会切断输水线路,避免污水直接进入市政供水网。同时红庄水库可以在王瑶水库受污染的情况下发挥应急替代作用向市区供水以便王瑶水库进行清污处理。此外延安市也将目光投向黄河水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需求。在延安地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一直是关键问题。最初的规划,该地区计划每年从黄河抽取1799万方水用于各种需求。
随着“引水兴工”战略的提出,对水资源的需要量急剧增加。不仅要解决延安及其北部部分县城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更要满足延延子(延长、延川、子长)能源化工集群的工业用水需求。后来经过重新考量,取水指标提升到9180万方。
这个新的用水指标不仅解决了延安市区、延川、子长、延长、清涧等县区一百多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更为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坪炼油厂以及子长、延川、延长等工业园区提供了坚实的用水保障。这意味着每年需为延安市区提供近3000万方水,日常从黄河引水量高达8万方。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延安市区的面积将大幅度增加,这需要大量的新增供水量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与此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其下属的多个工业园区都存在缺水问题。
在姚店工业园区,虽然引进了一些与能源化工相关的企业,但同时也注重引进轻工企业,以制造旅游纪念品为主。在用水方面,较为耗水的企业如延安厂日用水量达300多方,主要用于制作中的水蒸气需求。
在面临水资源制约的情境下,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发展低耗水产业。延安市也提出了“文化引领,旅游带动”的发展策略,除了发展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外,还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以期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作为革命圣地的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由于长期依赖能源经济,延安的产业结构显得较为单一。尽管如此,延安仍需寻找新的出路,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低耗水的旅游产业因此被视为产业转型的*路径。
延安在发展旅游产业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使得许多地方景色荒芜。尽管近些年退耕还林政策使山头重新变绿,但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红色旅游景点也遭遇了水资源短缺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延安计划通过加快延河水景观工程建设、老城改造工程等措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延安干部学院作为*干部培训院校,承担着培养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的重要任务,为延安乃至全国的干部提供培训和教育服务。
学院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建筑风格庄重典雅,与延安建筑风貌相协调。学院还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信息技术系统,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成后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可容纳400名学员同时在校学习。
延安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来应对水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举措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