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以口语化的方式,从全新的角度详细解读了《道德经》的前二十章。之前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仅限于一些经典语句,从未系统性地了解过。
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虽然无形无色,但对世界的运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如同自然界中的法则,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德,则是个人的品德,或者说是我们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态度与方式。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决策,也影响着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态度。
而经,是指经文。从古至今,能被称之为经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包含着深远广阔的内容。《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其翻译引申后的内容可能达到几千万字。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是独特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含义就不同。这就像看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道是德的核心,德是道的外在表现。《道德经》也可以被理解为描述人应该遵循的品德规律的书籍。其中,“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道虽好,但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现今企业面临产品、市场、研发等方面的严重同质化问题,竞争日趋激烈,那么何类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或者企业的竞争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
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依赖于组织智商,即各种组织能力的较量。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过去教师更多地被定位在教学层面,但现在必须激活其力量,不仅因为行业和学校的冲击,更因为未来的挑战已经来临。
我们必须应对这一变革,别无他法。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必须挺身而出,迎接挑战!
那么,具体的变化是什么呢?有识之士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做好基础,还要融入更多用心于服务和营销的功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建,新航道商学苑的讲师、集团COO。《道德经》为我们揭示了最好的管理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管理的几个层次:“最好的管理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岗位上的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领导少说、少管、少干预。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老子还谈到了治国与管理的几个层次。最差的管理是上司与下属互相不满,工作中缺乏配合;稍好的是下属害怕上司,规章制度严格;更高明的是双方关系融洽。但老子认为第二等的领导境界仍非最高明,因为真正的领导艺术是恩威并施,避免过于宽松而放纵人的惰性。
《道德经》中的一段话说:“善于打结的人,用不着绳索也没有人解得开。”这里用打结比喻对下属的管理,意味着用“道”来约束人,不用严格的管理制度也能使人遵守。例如,《封神演义》中记录的“画地为牢”的传说故事,周文王以仁道治天下,百姓知耻守责,即使无墙壁和守卫也能守法。这种让百姓自我约束、自觉守法正是老子所倡导的“道”。
真正的管理要依赖被管理者的自动自发。如果频繁使用严厉的制裁手段,往往是失败的开始。例如,秦始皇使用严刑苛法却导致天下大乱,而汉高祖和唐太宗法律简明却实现了天下太平。这证明了用“道”约束人比制裁手段更有效。
在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管理的终结》一书指出,管理的终结应是“自我管理”,而非强迫式的管理。西门子公司有一个口号是“自己培养自己”,他们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在了激发员工的学习愿望、引导员工自我激励、营造环境让员工承担责任等方面。这说明了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最好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者而言,触发员工内在的自我控制是最有效且持续不断的控制方法。许多企业在推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效果不佳,就是没有帮助和引导员工实现自我管理。现代员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追求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公司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赢得员工的忠诚和公司的成功。
推荐两位杰出的专家。
首先要介绍的是陈沛亮老师。他是清华大学总裁班的特聘专家,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国学营的特邀专家。他还是《老子心经》和《易道智慧》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陈老师也是易道学体系的创始人,在国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担任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及国学研究院主任,同时也是道德经普及工程的主任。陈老师的课程涵盖了国学与管理的多个方面,他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能够让听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领略国学的智慧。
另一位要介绍的是张洪泉老师。张老师是国学领域的专家,并担任北京大学国学训练营专家组主任。他也是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及首席国学专家。张老师的作品丰富,包括《孝道-做人的必修课》、《和谐改变命运》和《心态的力量》等。他的课程涵盖了生命智慧、弟子规与团队管理等方面,为听众提供了宝贵的国学知识和实践指导。
两位专家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都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能够将国学智慧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听众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实用的管理技巧。无论是陈沛亮老师的易道学体系还是张洪泉老师的国学实践,都展现了他们在国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独特见解。推荐这两位专家,相信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一定能够为大家带来启迪和收获。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