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培训管理

运城企业管理培训概览:平台选择与培训资源深度解析(2025版)
发布时间:2025-04-11 02:00:48

讲师:   已加入:天   关注:11   


位于山西运城的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国家和山西省教育厅共同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学苑北路,占地面积广阔,达到3000亩。其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自然环境,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展现出北方花园式校园的韵味。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包括综合教学大楼、机电教学楼、汽车教学楼以及培训中心等37座建筑,设施齐全。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职工366人,其中专任教师238名,研究生和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比例较高。还聘请了50多位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以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以工科为主,兼收文理经管,设立了11个教学单位和36个专业,现有在校生超过5000人。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战略,注重学生的未来教育,重视人格塑造和技能培养。通过严谨规范和创新奋进的校风,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与40多家知名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自建立以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学院的教育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显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正朝着成为中西部*、全国知名、开放且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学院的目标迈进。为了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学院在千亩湖面周围建设,环境优美。至于学院教师的聘用情况较为灵活,不同于传统大学。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虽然教师没有编制身份,但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且充满挑战。学院还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以便教师进行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提升。

至于专业方面,如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是为了适应煤炭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进步而设立的。学院还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和实训条件与各大煤业集团合作,致力于培养煤炭行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职辅导员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煤矿生产一线的采掘施工、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工程设计和安全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矿山机电专业和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则分别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的专家团队强大包括资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上成果丰硕。

总的来说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为山西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矿山工程系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在我系09年,共有111名采矿和机修中职毕业生,全部被宏源煤业安排就业。他们有的已经走上了技术岗位,有的成为了基层管理干部。他们的月收入最高达到了4-5千元,大部分也有3000元左右。我系还开设了开采大专课程,原计划于2012年毕业,但由于宏源煤业集团急需用人,于是选拔了35名优秀学生,开设“速成班”提前一年毕业并安排就业。“速成班”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月薪为2400元。

电子信息工程系是我校建立较早且重点发展和建设的系部之一。该系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行业、网络技术行业、电子和通信类行业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等行业,培养一线急需的现代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系设有七个高职专业和三个中职专业。其中,高职在校生600余人,中职在校生200余人。该系还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目前,该系的教师团队整体综合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包括来自天津、北京、太原和西安等地的专家、教授和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共35名。其中有副高级以上的教师占30%,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教师占35%,“双师型”教师占50%。还有工信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督导员一名,高级考评员6名,计算机高级装调员16名。这些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电子信息工程系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了模拟仿真、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并承担了多项教学任务。该系还注重与国内外职业院校、企业的协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就业机会。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有机食品工程系是山西省*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员,也是中国第一家有机食品学历教育的专业学院。该系已开设三个专业,并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与多家企业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据相关统计,有机食品专业的工作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培养专业型人才、满足社会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工程系是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也是重点建设的二级学院。该系以高职教育为主,还设有中职和非学历职业培训教育。拥有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训设施的建设。该系还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职业院校、企业的协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系都在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汽车技术教育系的课程构建坚持超前、多元、基础、实践和灵活五大原则,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发展。该体系着重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形成统一的教学架构。

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相连。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构成,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形成“理论+实习+导学+实训”的教学模式。

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学院积极推行“教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重收获。

汽车工程系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共同开展教学工作。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的优势,完善“学校工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运城和太原等地与多家汽车集团下属的4S店及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满足师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

学院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等组成,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确保了学生技能鉴定的高通过率,*限度地实现了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的目标。

汽车工程系计划建设运城职业技术学院驾校,提供驾驶技术学习服务。驾校拥有专业训练场和教练员队伍,为学生提供驾驶技能培训。

机电工程系致力于建设国内*的教学科研体系,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进行规划。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备设施完善。通过实践环节的强化,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具有持续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学科设置上,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经济管理系不追求学科完整性,而是追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该系各专业设置依据定位和专家意见决定,坚持“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培养学生具备“懂管理、善经营、有技能”的综合素质。

经济管理系设有高职和中职两个层次的专业,具体培养从事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民政管理(婚庆策划与管理)、会计等工作的人才。师资队伍学历高、结构合理,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该系建设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满足教学需求。

印刷工程系是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系部,专注于培养高技能印刷和包装技术人才。该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坚持“政、校、企、行”联合办学的发展思路。开设了多个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包装设计、印刷设备操作等岗位工作。该系拥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重视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双证”就业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建筑工程系秉承“做学合一厚实融通”的校训,致力于培养掌握建筑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该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传授职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各系部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建筑工程学科拥有一支兼具教师与工程师身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致力于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培养方面,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对建筑工程图纸的解读与绘制能力,对建筑工程测量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认知。我们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建筑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的实用技巧。

学院为了实践教学的发展,特意设立了“建筑材料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建筑材料,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学习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我们还拥有“工程测量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的测量技能。我们的“土工实验室”则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工工程实践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壤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推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和挑战。


上一篇: 运动式企业管理的方法论研究”
下一篇: 运管局加强企业监管策略:策略调整与实践洞察的新视角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