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兮

张远兮

网络营销讲师

 讲师首页 课程 文章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商业模式

什么是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是什么意思?

讲师:张远兮   已加入:2474天   关注:2472   


2018年2月,山东省发布《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那么,新旧动能转换是什么?如何做新旧动能如何转换?

概括的讲,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

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等。

旧动能,是指传统动能,它不仅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更宽泛地覆盖利用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的第一、二、三产业。

所以,张远兮老师认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意思是,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来转换掉传统以资源和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旧动能”概念从2015年提出到2016年内涵丰富,再到2017年“新旧动能转换”具体工作推进。从演变趋势来看,*政府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有较为深刻的判断:“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即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同时已着手逐步推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工作。

“新旧动能”自2015年开始出现在*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讲话和文件中,在2016年在互联网出现的频率逐步提升。2016年末,特别是进入2017年以来,“新旧动能”更是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内涵也逐渐丰富和完善。“新旧动能”作为政府官方用语,并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系列政府文件中和领导讲话中进行理解,张远兮老师整理如下:

1.发展“新经济”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措施。

在不同时期,“新经济”有不同的内涵,当前新经济主要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新经济形态。而“新动能”的内涵更加广泛,需求端(例如:消费能力提升)和供给端(例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或新产业形态)都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出现“新经济”,并将“新经济”和“新动能”联系在一起。报告指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因此,我们可以片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技术进步,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或模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2.“旧动能”可转换为“新动能”

如果将“新动能”对应“新经济”,那么“旧动能”应该对应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模式,既包括“两高一剩”产业,也包括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下降的对外贸易。对于“旧动能”,实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效率和质量,可转换为“新动能”。

3.“新旧动能”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主要特征就是:经济由过去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由过去30年的平均10%下降到如今的6%左右。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消费和服务业取代投资、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经济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但是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旧动能”共同构成新常态背景下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

以第二产业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场为例,新旧动能的区别显著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从能源利用上讲,旧动能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粗放利用为主导,新动能是以矿物能源的精细化利用或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物理能源为主导;

二是从原材料上讲,旧动能以对矿物原材料一次性利用为主导,新动能是以对原子设计、分子制造的新材料以及深层循环利用为主导;

三是从生产工艺上讲,旧动能是以机械化为主导,新动能是以高度网络化、人工智能化为主导;

四是从生产模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新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

五是从资源约束上讲,旧动能是资源匮乏性生产,新动能则由于能源物理化、原材料元素化以及深层循环化生产,所以极大增加了资源约束弹性;

六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上讲,新动能的生产过程包含了更多的服务业因素。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变革

综合前文所说,我们能很清晰认识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混合提升,是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关系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新旧动能转换绝非单纯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会对发展理念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形成助推效应。

上一篇: 一不小心就上瘾——教学与课程设计游戏化
下一篇: 新旧动能转换是什么?企业如何理解新旧动能转换的意思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