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在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直抒胸臆。
没错,直抒胸臆是我们最习惯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害处在于,它不管对方接收还是不接收,都要表达。
而且,每个人在表达的时候,假如对方并没有认真在倾听,就内心多多少少都有些失落。
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在表达的时候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我们期望对方真的听了进去。
或者是,我们发现对方在“认真倾听”,却并不知道对方真正接收了多少。
我们更加倾向的方式是直接告诉对方结论,就好像我们某些媒体说“某某功是邪教”,却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它是邪教,“某某白皮书是对我们内政的严重干涉,对此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却没有告诉我们“某某白皮书”到底写了什么?
对于这样一个直接推给你的结论,你愿意不愿意简单地选择接受?
如果本来就接受他的结论,其实他跟你说与不说都是一样。
如果不接受他的结论,那么即使你表面上点头,心里也是大摇其头的。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自己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不不是被人家给硬塞给你一样东西。
SCQA模型,严格来讲是个思维的模型,这个思维的模型,不仅仅可以用在PPT架构设计上,也可以用在你的工作报告中,还可以用在你的日常表达中。
这个S是Situation,是描绘一个情景。
这个C是Complication,是在这样一个情景下产生冲突。
这个Q是Question,当这样一个冲突产生所引发的问题。
这个A是Answer,是你对此问题的回答。
第一次接触这个模型的人还比较陌生,那么我就举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来说明: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的起因来自于林则徐的禁烟,当时林则徐是如何上书道光皇帝要求禁烟的呢?
林则徐原版的奏折很长,我把大意说一下。
“近些年来银价非常昂贵,我原以为是奸商以票骗银,后来发现不是,而是大量的白银都通过买卖鸦片流到了国外,现在国内的钱庄库里面所积的白银均已告急,户部的财政吃紧。而且鸦片容易让人上瘾,现在部队里的军人很多人都吸食鸦片上瘾,失去了战斗力”(这段林则徐是描述了一个情景)
“假设让鸦片流毒天下,恐怕没几年中原就没有可御敌之兵,国库里也没有发饷的银子”(这段林则徐描述了一个冲突)
“面对如此危局我们该怎么办?”(林则徐提出的疑问)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给出的回答是查禁鸦片)
这就是用SCQA模型表达一个范例。
而我们通常人在表达一个事物通常就是直抒胸臆,“皇上,查禁鸦片吧,我一定誓死办成这件事情”,想想看,林则徐如果直接表达这个A给道光皇帝,皇帝会让他去禁烟吗?
有些受过表达训练的人,比如上过TTT(培训培训师)课程的人就会知道,你要表达的东西要与对方有关系,对方才会有兴趣(what it is for me)。
同样是林则徐禁烟,如果用了Q&A的表达是这样的:
“面对我们无饷银可发,无军队可以用的危局我们怎么办?”(这里是Q)
“我们要坚决查禁鸦片,不让鸦片流毒于社会!”(这里是A)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单纯是Q&A就已经能够让你的表达吸引人很多。
因为人在带着问题去理解一个东西,目的性会更加清楚。
只是这个Q到底怎么来?有些人可以找到这个Q进行提问,有些人却找不到这个Q。
原因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去调查了解,这个Q产生的情景和冲突。
比如说:
法国皇帝拿破仑,有一次去视察炮兵部队,发现在每个炮的炮口底下,都站着一个士兵,他不知道这个站在炮口底下的士兵是起什么作用,他就去问一个老兵,老兵说,制度规定炮口底下必须站一个士兵,而且这个制度已经延续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一般人恐怕就放弃了这个事情,但是拿破仑知道在战场上一个士兵的意义,多一个士兵投入战斗就多一分战斗力。通过调查了解,他找到原因,原来以前的炮都是前膛炮,必须有一个士兵站在炮口底下往炮筒里面加炮弹,但是后来炮改成了后膛炮,这个站在炮口下的士兵位置却保留了下来。
所以,善于找到这个Q后面的情景,是有效架构你思路的好方法。
在很多的培训课当中,为什么有些课程让人听起来打不起精神,而有些课程却很吸引人?
这是因为,讲师在每个理论的导入(A部分),都有相应的情景做支撑(S部分),由相应的情景产生的冲突,启发学员自己去思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SCQA实际上是大脑思考问题的一个线性的流程。前短时间有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自动挡的汽车你真的会开吗?》挺有意思的,我们来看看它的结构:
自动档汽车你真的会开吗?
你是不是觉得自动档车,简直就是傻瓜车, 踩油门就走,可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先看看下面几种情况:
1. 踩刹车-打火-挂挡(P到D)-松手刹-抬脚刹-给油-起步,你是这样的吗?
2. 等红灯时-踩刹车 绿灯亮-松脚刹-给油-起步,或者 -踩刹车-挂P档绿灯亮 -挂D档 -抬脚刹-给油-起步,你是这样的吗?
3. 行驶中一直踩住油门-加速深踩-减速松抬,你是这样的吗?
4. 一D到底 ,从来不用限制挡,减速用刹车控制,这是不是你?
5. 超车的时候,只需深踩油门就ok了,是不?
6. 行驶结束停车后,挂P档--松开脚刹-拉上手刹-拔钥匙,对不对?
(以上是情景部分)
如果你觉得以上几条基本木有什么问题 ,你也是这样操作的 ,那可以肯定的告诉你!!都,不,对!!
你还不了解自动档车车,该好好学学, 否则你的车会因为你的那些坏习惯而折寿8
(以上是冲突部分)
-----------------------------------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习惯:
(这个实际上是Q,“那么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习惯是什么呢?)
就应对上面的6点,说说正确的操作方法:
1.先接通电源 (不打着发动机) -踩刹车、挂挡,不是直接挂入D档,而是挂到N档上再点火,之后由N档挂入D档,松手刹 、抬脚刹车 、起步。
理由:这样可以避免在P档打着火后,需要经过R档,使变速箱经历一次短暂的反向冲击!
2.等红灯或短时间停车等待时,正确的方法是:拉手刹、挂N档、而不是P档! 更不能踩住刹车 ,长时间(30秒以上)让档位保持在D挡上。
理由:P档带有锁止装置,挂入P档而不拉上手刹,会对装置造成磨损;车辆静止时,档位保持在D会磨损变速箱。
3.正确的操作:踩下油门,当转速上升到换挡区间(大约2000~2500转之间)转之间) 轻收油门 (自动档变速箱会做出升挡指令)再加油,这样加档会很平顺 ;逐次加档、提速。
理由:如果你一直重踩油门,变速箱会延迟换挡时机 ,到了3000转以上才会升一档;如果你全踩油门,那发动机转速会到达红线区才会升挡;(很多人说车提速慢、肉 !是你误以为深踩油门就可以迅速加档)
自动档车轻踩油门 ,踩一下 ,松一下 ,可以实现提前升挡 ,达到节油的目的,但这样会影响了快速提速。
松油门加档后 ,再次踩下油门的时候 不可过重 ,否则 变速箱认为你要急加速而自动降挡 ,又回到较低档,造成跳档!
4.1/2档(限制挡)可以在上下坡道的时候使用。上坡(坡度较大)时,挂入1或2档 (道理就不用说了)爬上坡后,挂回D档行驶。下坡时(长而缓的坡)挂入限制挡,配合刹车使用。
理由:其实就跟你在驾校学到的手动挡的低速档使用原理相同,这样也可以减轻刹车盘的压力。
5.如果你要超前面速度较慢的车,可以先松油门 ,再一脚踩下去 ,这时变速箱会自动降挡满足动力的要求。完成超车后, 松开油门 ,档位会回到当前你速度合适的档位,光用油门就可以控制了;如果你需要迅速提速, 那就应该配合使用限制挡 ,直接拉入低档配合油门完成提速。
理由:不用啰嗦了~
6.结束行驶的正确操作: 车进入停车位置 ,踩住刹车 -拉紧手刹 -推入P档 -轻抬起脚刹-拔钥匙。
很多人习惯是:停车-推入P档 -抬起脚刹- 再拉手刹 ,这样操作很可能下次开车造成挂不进档。
理由:当你挂入P档后,抬起制动踏板 ,如果地面不平会出现车小的移动 ,P档的锁止功能使得变速箱齿轮相互咬合,咬合S后下次再摘档就费劲了。
(以上是A部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SCQA模型,是一步步地在引导听众的思路在往前走。
在描述一个情景,实际上就是讲故事,讲好S的关键,就是你有个足够吸引人的好故事。
当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引起听众的心里冲突。
再加上你的提出问题的技巧,最好使用开放式的问题,
在问题之后,你对问题回答,会直接影响听者的满意度。
最后送大家四个字“先思后行”,对一个重要的表达,重要的行动,如果你的表达机会只有一次的话,你尤其应该慎重,做到先思而后行,让你的思考的力量强化你的行动的力量,你的人生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