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思维的改变观念的影响
讲师:曹海良 已加入:3855天 关注:2267
思维上的差异,存在于每个人的理解和喜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样产品,在不同的人看来也是有差异的。思维上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中西方文化和行为上。
营销思维的改变观念的影响
培训讲师整理的数据显示:数十年来,学者们对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观看复杂背景下单个焦点物体时,比如观看森林中的老虎,*人会很快把视线聚焦到画面前景中的主要物体老虎上,视线停留在老虎上的时间较长;而中国人则有更多的快速眼动,在焦点物体和背景间移动视线。这项发现加上其他研究成果,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是一种“整合型或者叫整体性的思维”(Holistic Thinking),西方人更多地表现为“分离型或者叫分析性的思维”(Analytic Thinking)。“整合型思维”的个体在看待和感知问题时,喜欢搜索和感知环境中的整体信息,从整体出发,强调事物间的关联;“分离型思维”的个体则习惯于关注环境中显著、分离的信息,聚焦一点,就事论事。
此外,学者们还发现,整合型思维的个体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分离型思维的个体则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于他人自身的特点。整合型思维的个体能够容忍两个明显相反的命题同时成立,更加易于接受模棱两可的态度和观点,善于在“灰色地带”游走,寻求折衷的答案;而分离型思维的个体在遇到矛盾时,则倾向于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非黑即白,不喜欢折衷。
思维的转变运用到营销思维上,比如某品牌产品在一个区域营销不力,中国人常常会说“市场没找对”或者“宣传力度不够”这种笼统的话,而洋人则喜欢将事情解剖开来,一条条地去捋,一层层地去看。比如,他们搞出了知晓度、接受度、美誉度、偏好度和忠诚度这些层层递进的诊断指标,每一个指标分别反映不同的营销问题。若知晓度低,就说明潜在目标客户群不知道你的产品和品牌,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品牌的宣传问题,而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软性宣传(软文、公关、口碑等)和硬性宣传(广告)不给力。接受度低,说明有人知道该品牌,但用的人不多,这时就得检视你的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了。忠诚度低,即反复购买你产品和品牌的人少,而这可能需要在产品品质和服务方面下功夫。
反观我们国内的诸多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细化问题、解剖问题的分离式思维方式和习惯,用大而化之、不求甚解、粗枝大叶来描述它们并不过分。更糟糕的是,长期以来国内一些所谓的营销专家信口开河,擅长抖机灵,害得这些企业更不愿“做功课”,只想靠“点子大王”点石成金。殊不知营销管理是科学的系统工程,大到产品和品牌的目标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以及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促进的营销组合;小到一个产品的包装、如何找到客户的痛点、超市选择所播放的音乐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解剖麻雀的扎实功夫,需要条分缕析,而不是单纯凭经验、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