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全世界都喝咖啡,它是一种深度汇谈的方法,可以用在企业内部研讨,也可以用在培训课堂中(事实上也经常被运用),今天和大家分享:
*怎么操作?
*的优劣势?
*的应用场合?
*操作的注意事项?
它一定不是打开冰箱门、把大象装进去、然后关上冰箱门这么简单,它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手法和控制套路。
首先要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通常是4-6个小组,然后老师把一个话题分解成几个小话题,每个小组先领一个小话题,比如大话题是销售人员的能力模型,小话题可以分解为:
1、销售人员需要具备什么心态?
2、销售人员需要掌握什么知识?
3、销售人员需要学会什么技能?
4、销售人员可以向哪些人学习?
5、销售人员的成长步骤有哪些?
每个小组领到一个小话题后,还要选出一名桌长,接下来由桌长带领大家讨论,并将结果记录在大白纸上,建议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来,同时还要留出一定空间,以方便后面不断地添加内容。
讨论5-10分钟之后,除了桌长不动之外,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自由到其他小组去参与新小组的话题讨论(记得是自由哦),桌长见到新的小组成员过来了,就先用一两分钟给他们介绍一下前面讨论的思路和结果,然后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头脑风暴,桌长继续把新的内容添加上去,再过几分钟后,除了桌长不动,其他成员继续到新的小组讨论新的话题,一直到每个人都参与到每个小组上去,也就是有5个小话题,那就调换4次,从始至终桌长都是不动的。
最后大家逛了一圈之后,回到原来的小组,再看看和自己离开之前的有什么变化,增加了什么东西,最后让各个桌长轮流上台把结果分享和展出来。
以上就是*完整的操作流程,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叫*呢?最早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边端着咖啡一边讨论的,当然也有咖啡的象征意义,咖啡豆是一个一个的,而咖啡则是将咖啡豆研成粉末,然后泡出来,融合在一起的,也象征着一开始每个人的观点是独立的,之后用这种深度汇谈的方式将每个人的观点揉合在一起。
*可以让每个人的观点被聆听到,并充分被展示,它比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更加活跃,因为大家可以轮调到各个小组,可以参与到每个话题的讨论,有新鲜感,而且觉得到处转,像逛街一下,比较好玩,而对于话题本身来说,可以有几轮的脑力激荡,而且因为每一组都是不同的成员组合,避免形成集体思维定势,这种方式对于话题的讨论的深度、宽度和质量都有很好的帮助。
但他当然也有明显的劣势或者说挑战:
1、需要起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比较耗时;
2、需要一定的场地、桌椅摆放的要求,至少是要摆成小组的形式,而且方便大家自由走动起来;
3、对于讲师的控场来说要求更高,如果操作不好,就容易松散掉,最后不了了之,反而产生负面效果,具体哪些要控制的,后面我会跟大家分享到。
可以应用到公司开会,或咨询项目寻找思路方案,当然最直接的就是用在培训课堂的讨论环节,适合于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如果是类似于公司规范宣传类的,已有定论的就不太适合,学员的层次也在稍高些,比如你给工厂的一线员工做培训,你让他们来讨论,估计效果就不太好,因为他们可能讨论不出什么东西。
当以上的三个问题你都搞清楚了,也确定要用*了,这时候就要注意具体的操作要点了:
1、人数和组数有一定要求:要确保每一组有4-10人,人太少了讨论不够激烈,讨论产出的成果也不够丰富,比如只有两三个人,就势单力薄,如果人太多了,也会七嘴八舌,每个人说一两句都要很久了,所以要控制在4-10人,六七人是最理想的状态。
2、轮调时人员组合有讲究:每一次轮调时你要说大家自由,不要成群结对,避免总是同一群人在同一个小组,当你看到小组里有几个人时,就不要再进去了,先到其他小组去,反正早晚都会轮到的,这样可以避免扎堆,有的小组人特别多,有的小组就两三个人,当老师看到有的小组人特别少,就要从人多的小组抓几个过来,确保小组的人数都差不多,当然也不用严格到要一模一样。
3、时间要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都要掐好,比如第一次讨论是几分钟时间,你要明确说清楚,同时严格执行,时间一到就换组。同时你还要告诉大家,只有当你说到开始换组的时候,大家才可以离开原来的小组,否则就一直呆在原来小组继续讨论,这一点如果没说、没控制好,最后就会出现像菜市场乱逛的混乱场面,有的人这组逛一会儿,然后就又到另一组逛一逛,就乱了。
4、老师要及时辅导:如果发现大家讨论的方向偏了,或者讨论不出什么东西了,老师要及时进去引导一下、激活一下。
5、最后分享环节,如果时间不够的话,也可以不上台分享,课后直接把大白纸贴教室的墙上,大家也能看得到。
以上的5个注意点把握好了,问题也就不大了。
*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深度汇谈的方式,用得好很有效果,用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请大家提前熟悉各种规则、最好提前演练几次,避免到时各种乱。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