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的表达要出彩,要做到“四度”:明度,广度,深度,长度。
明度。就是表达要清晰,要让学员明白。
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举个例子,做自我介绍,很多人介绍自己的名字,下面的听众是根本不知道到底他姓甚名谁。也就是说,白介绍了。
最基本的,介绍自己的名字,要语音清晰,让别人听清楚是哪个汉字。然后,可以运用拆字法,联想法等,让听众加深记忆。
又比如,有人长篇大论讲了一通,没有任何总结和提炼,接着又开始下一个长篇大论。这也是表达不明的另一种典型现象。
所以,表达有明度,要有提炼观点能力。我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观点,要在开头或者结尾处总结出来。
广度。就是打破边界和框架的能力,要帮助学员拓展思维。
举个例子,商务礼仪课程有一个知识点,如何握手。一般的老师会教你怎么去握比较规范,有的会告诉你口诀,做得好的会有示范和点评。
优秀的老师除了教这些“术”,一定会看得更远,还会讲握手的“道”。即使不特别讲授出来,也会在点评学员练习的时候做一个升华,告诉学员为什么要握手,握手礼仪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优秀的培训师要具备在这几个阶段任意跳跃和解读的能力,这就是广度。
第三,深度。顾名思义,就是挖地三尺的能力。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培训师还只是在搬运信息或者套用别人的观点,那肯定会被学员抛弃。培训师站在讲台上,最忌讳泛泛而谈,空讲一堆大道理,最后学员啥也没学到,什么也没有体验到,最终只是给耳朵按了个摩。
课程的表达没有深度,主要有几种表现:老师一言堂,全程学员没机会参与;内容很多,时间很赶,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讲得很细很透;课程没有重点,基本都是泛泛而谈,学员不清楚的和已经掌握的知识,都是用同样的时间来讲授。
这几种表现的背后,都折射出课程设计的薄弱。如果把选题设计好,把学员的需求重点调研好,就会进行针对性设计和讲解,就会不自觉要把学员拉进课程的体验和互动中来。
把课程讲得有深度,关键还是要找出重点,然后去挖掘内涵和拓展外延,设计相应的方法,这样才是真的把知识点“挖地三尺”。
长度。就是把知识进行后续传承和转化的能力。
比如有位同事参加了你内部分享的中层管理的课程,他对其中的授权很感兴趣,也感觉收获了很多。回到部门,他迫不及待想把这个知识分享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在基层管理中也要学会授权。
可是,在他分享过程中,总感觉跟自己上课时是两种状态。他努力想把观点分享出去,但是他面对的听众却听不懂他在讲什么,他总是要回过头再去不断解释。于是他就困惑了,我明明在课堂上对这个概念很有感觉啊,为什么自己去讲就很模糊了呢?
这就是培训师要关注的:表达的长度。
在我们分享重点知识点特别是需要转化和内化的内容时,除了把这个内容本身传递清楚,让学员体验到位,还应该往长远想:如果他们想去传承和转化,他们应该怎么讲?
所以,要多给学员练习的机会。听课和参与是一回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体验又是另一回事。
明度,广度,深度,长度,四杆标尺检验你的表达,你做到了吗?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