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企业分工愈加细致,协调范围更广,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首要任务是明确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目的。这是对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要求的精细化、定量化和标准化,以促进企业长远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性。为建立这样的企业标准体系,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1. 建立企业标准化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这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设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以满足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标准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贯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标准化管理机构应下设各种职能岗位人员负责各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标准化机构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设立以企业最高管理者为主任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讨论、审批和决策重大标准化问题。还可以指定某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企业标准化工作,并设立专职或兼职标准化人员。企业标准化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标准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有深入的了解。
2. 进行企业标准化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及现场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应涵盖国家相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化的基本知识以及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外部培训或企业内部培训。
3. 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根据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企业应制定标准化管理标准,包括标准化工作体制、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职责、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规定。还应制定标准的制定、修订、复审的程序和要求,标准的实施及监督检查的原则、方式等。
4. 制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内容通常包括制定和修订企业标准项目的规划、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计划、标准化科研的规划等。还需要制定实施标准的项目计划、标准化培训计划等。
5. 制定企业标准。在制定标准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关信息,如标准化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方向、*科技成果、顾客需求和期望等。然后成立标准起草小组,根据所起草的标准对象选择合适的参与人员,起草标准草案,最后经过讨论、修订和完善,形成最终的企业标准。
起草团队经过系统地整理、分析与对比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资料,必要时会进行实验验证,进而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以及编制说明。随后将把标准草案连同其编制说明递送到企业内外的相关科研、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征求意见。针对反馈的意见,团队会逐一研究并决定取舍,进一步修订标准草案,形成送审稿。接下来将进入标准的审查环节,根据标准的复杂程度和涉及范围,可以选择会审或函审的方式进行。审查过程中,会邀请本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参加,必要时也会邀请外部专家和用户使用单位参与。完成审查后,编制标准报批稿,经过批准和发布环节,标准即可进入实施阶段。
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活动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实施过程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贯彻落实标准的活动,旨在将标准贯彻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标准实施工作可以分为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步骤。还需要进行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包括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以及企业自身的监督检查。
企业自身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已实施的标准贯彻执行情况、企业内部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研发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革、引进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标准化法律法规的要求等。企业也需要对照“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评分表”进行自我评价,对不合格项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现有过程或体系,适当时可申请标准化良好行为的外部确认。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工越来越细,协调越来越广泛,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体系建立的首要目标是明确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目的。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为了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岗位操作要求的精细化、定量化和标准化,以便于企业长远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性的掌握、实施和检查。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步骤包括:设置企业标准化机构和配备人员、进行企业标准化培训、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制定企业标准化的规划和计划、制定企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监督检查标准的实施情况等。
关于企业标准化机构和人员方面,企业应依据其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规模、复杂程度以及标准化工作量来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和配备标准化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需要满足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并熟悉国家的标准化政策、法律、法规。他们应熟悉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现状,并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企业还需要进行标准化的培训,以确保各级领导和员工都能熟悉并熟练运用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三、构建企业标准化管理框架
企业依据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来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确立标准化工作的体制、组织机构、任务、职责、工作方法及相关要求。
2.明确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复审的原则、程序及具体要求。
3.规定实施标准以及进行监督检查的原则、方式、要求、程序和具体分工。
4.对企业标准和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进行规定和要求。
5.确定贯彻各级相关标准的流程和方法。
6.规划并制定标准化工作的蓝图、内容、程序和要求。
7.规定标准化培训的任务、目标、方法和程序。
8.确立标准化成果的奖励程序和要求等。
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与策略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和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和制定企业标准的修订项目。
2.规划并采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3.制定标准化的科研规划。
4.规划并实施标准的项目计划。
5.制定标准化的培训计划。
五、企业标准的制定流程
制定企业标准通常遵循以下流程:
1. 从国内外现状、发展方向、*科技成果、客户需求和期望、生产统计资料和技术数据等方面开展调研,收集信息。
2. 组建标准起草小组,搜集信息后进行整理、分析、对比和优选,必要时进行试验验证,然后撰写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
3. 将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发送至企业内部及外部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4. 对标准进行审查,可采取会审或函审方式,邀请专家和用户参加。
5. 编制标准报批稿,进行批准和发布。
六、标准的实施与推广
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活动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的经济效果。企业需有计划、有组织地贯彻落实标准,将标准融入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标准的实施通常分为计划、准备、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步骤。
七、标准实施的监督与检查
这包括标准化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和企业自身的监督检查。企业需要监督标准的执行情况,如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确保生产和技术改造符合标准化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还需通过内审对不合格项采取纠正措施,持续改进过程或体系,并适当时申请外部确认。
如何构建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1. 建立企业标准化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
2. 开展企业标准化培训。
3. 制定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
4. 规划和计划企业标准化工作。
5. 制定企业标准。
6. 实施标准。
7. 监督标准的实施。
对于企业标准化人员的基本要求:
1. 应具备与标准化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经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 熟悉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标准化政策、法律和法规。
3. 应熟悉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现状,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