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的核心构成主要包括四个关键部分:制度、课程、讲师和评估。
制度是培训体系的基础,涵盖了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相关表单、工作流程以及培训评估办法和内部讲师制度等方面。
课程作为培训的灵魂,涉及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讲义编写以及课程的审核评估等流程。
第三,讲师在培训中充当载体,即执行者角色,主要负责演绎课程。
第四,评估是对培训的总结,通常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评估方面会面临挑战,因为评估不是一个小的团队就能做好的。大的培训公司专门做培训评估需要投入数十万,以确保准确性。
还需要注意事项:
1. 培训应该由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来完成,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还包括流行的沙盘模拟、情景演示、户外拓展等。传统的师徒制以及日常工作中的指导和指引也是非常理想的培训形式。
2. 根据培训计划进行课程设计是建立基本培训体系的关键。制度与课程的制定需要各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深思熟虑后才能最终实施。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关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员工的素质和职业发展前景。
薪酬体系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薪酬的构成和分配方式。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基本薪酬(即本薪)、奖金、津贴和福利。
一、基本薪酬:包括正常工资和加班工资。
二、奖金部分:薪酬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反映公司经济效益的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失会导致薪酬与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
三、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
四、福利:除了工资、奖金以外,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公司为保障与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相关福利措施。
在薪酬体系设计中,需要避免以下原则:
1. 薪酬水准低于市场水准、行业水准。如果企业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与行业水平,且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如较高的福利、便利的工作条件等,很容易导致员工流失,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目标。
2. 执薪不公,没有做到同工同酬。如果企业内部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受不公平待遇的员工可能会减少投入和努力程度。如果这是名优秀的员工或高级主管,其消极的工作态度甚至辞职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 劳逸不均,人力资源运用不当。如果企业内部有的员工过于繁忙,而有的员工却无所事事,其薪酬管理系统肯定存在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员工不满和内部不团结。
宽带薪酬制度充分展现了职位的价值,但它强调的是一种付出努力后的回报。为了更加凸显业绩与薪酬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对宽带薪酬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调整。薪酬的主要部分依然是工资,此外还包括一小部分的福利、津贴与奖金。
在这其中,工资被细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部分。静态工资主要用于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起到一种稳定的作用;而动态工资则更多地扮演着激励的角色,它与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紧密相连,随着绩效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工作表现好坏无差别的局面。
动态工资的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的激励导向进行灵活设计。职位责任越大,动态工资的比例就越高。这样,高层管理人员的动态工资部分必然大于基层员工。职位工作业绩与个人努力关联度越高的职位,其工资浮动的幅度就越大。例如,销售部门的工作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努力来完成业绩,他们的动态工资就会高于那些主要执行程序性工作的职位,如财务。如此,动态工资与责任大小及努力程度紧密挂钩,更显公平。
动态工资真正体现了按贡献度付薪的原则,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理念。在同样的职位上,绩效不同的员工工资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薪酬级别很高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贡献,其工资也会相应减少。奖金的设立更是进一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静态工资、福利、津贴则为员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使薪酬制度既有保健作用,又更具激励导向。这样一来,全体员工就会更加围绕组织目标的达成而努力,薪酬的付出将真正带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在实施薪酬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系统原则:薪酬设计并非孤立存在,需要企业其他系统的配合才能有效实施。明确的职位说明书和科学的考核体系是确保薪酬体系顺利运行的基础。为了保障薪酬体系的顺利运行,我们为企业设计了科学的目标体系和业绩考核体系,并建立了每个职位的职位说明书。这不仅为薪酬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确保了薪酬激励的高效和持久。
2. 沟通原则:薪酬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得不到员工的支持,薪酬改革很难开展,甚至可能引起波动。我们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全方位访谈,让员工了解薪酬改革的原则、要点及方向,消除疑虑和不安,并吸收他们的建议。这样确保了薪酬设计的合理性和过程的透明性,既公平又具危机感的激励设计对员工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们调整心态和思路。
3. 渐进原则:为了保证薪酬变革的顺利进行并防止不良反应,我们在设计中不仅给出了未来的科学薪酬模式,还提供了过渡方案供企业选择试点运行。根据运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修正,确保薪酬体系的平稳运行。通过这次薪酬变革,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出工不出力的情况逐渐减少,人员流失现象也逐步减少。在薪酬总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员劳效和整体业绩却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薪酬真正起到了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