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并推行企业管理制度
1.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章制度。
企业应基于自身发展现状、行业特点、员工结构等因素,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涵盖企业管理、员工行为规范、工作流程等方面,确保企业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宣传造势,提升员工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
在正式实施新的管理制度之前,企业应通过内部会议、公告、培训等方式,对新的管理制度进行广泛宣传,让员工了解并掌握其具体内容。强调实行新制度对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益处,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明确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执行,违规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3. 贯彻执行,确保新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为了确保新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公信力、严厉执行、全员参与、监督落实等。管理者应树立公信力,让员工信任并支持新制度;执行过程中应严格公正,不搞特殊化;将新制度执行作为单位重要任务,全员参与其中。
4. 定期讲评,持续优化管理制度。
企业应定期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讲评,发现并纠正违反制度的行为,对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确保管理制度适应单位形势的发展。
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基础,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因素。企业应加快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步伐,加强人员教育,提高内部控制及风险意识;重视道德规范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领导者应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设立相应机构并保障其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员工素质等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应定期检查和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1. 授权批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企业应明确每项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和责任人,确保经济业务的处理符合相关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2. 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内控制度的完善。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组织形式、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单位划分责任权限。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包括财务审批、内部审计等方面。
3. 会计记录控制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企业应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以便监督和检查。
4. 资产保护控制与经济业务连续编号。
企业应对资产进行接近控制、盘点控制等措施以保护资产安全;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编号以防止遗漏和重复记录等问题出现。
5. 职工素质控制与奖惩机制的建立。
如果管理层能够重视员工投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激发职工潜力,单位内部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将得到显著提升。反之,若忽视员工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一旦预算获得批准,它就成为单位内必须遵循的法规。各部门需严格遵守预算限制,任何超出预算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处罚。
预算控制也是一个包含多个环节的完整系统,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等。这一系统的内容可涵盖单位的全方位经营活动,从筹资、融资到生产、销售、投资等各个方面,也可以针对某些特定环节实施精细化的预算控制。
企业面临的风险通常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指的是生产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盈利的影响;而财务风险则主要源于举债所带来的财务成果不确定性。
业绩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文件。它为单位内部控制服务,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编制业绩报告时,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的责任。业绩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日报、周报、月报等,并通过正式文件予以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发挥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会计信息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的准确性,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及时纠正各种错误。
2. 防范企业风险。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和控制,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管理,将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 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能够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有效纠正损失浪费现象。
4. 促进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通过科学的内部控制,整合生产、营销、财务等部门的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自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