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茅于轼

投资理财讲师

 讲师首页 课程 文章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沟通技巧

中国改革的制度观

讲师:茅于轼   已加入:3840天   关注:2289   


中国改革的制度观

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从1978年改革以来,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我想,这个进步就是制度变革的作用。我们一步一步在用好的制度代替不好的制度,我相信,这个过程还会持续下去,我们的制度会变得越来越好。

中国改革的制度观:什么是好的制度?

那么,什么是好的制度?好制度和坏制度区分的标准在哪里?

我认为,好的制度是平等保护所有人基本权利的制度。在基本权利的范围内,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该同样地得到承认和保护。所以,在基本权利的范围内,我们不能通过侵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实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否则就是不平等。

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利益要服从多数人的利益,意思是少数人应该为多数人牺牲。这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不能让他们为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应该为多数人牺牲的话,听起来好像讲得通。这往往是因为自己属于多数,不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因而表示同意。但是如果不保护少数人,说不定多数中的人,在另外一种分类时忽然变成了少数;在某种情况下自己属于多数,换了一种情况就可能变成少数。不能因为是少数,利益就可以随便被侵犯。解放以来的历次运动都说是打倒一小撮,保护大多数。

大家把自己列为大多数之中,没想到,斗来斗去,最后全都变成了那一小撮。少数服从多数,只有在不涉及基本权利的范围内可以行得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尽量照顾到这少数人的利益。在基本权利的范围内,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该同样地得到承认和保护。比如我们没有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也不能因为民愤极大而将某人处死。这些行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才可以实施。

按照上面的这个区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经济适用房政策就是个不好的制度。因为它不平等,有些人可以买,有些人不能买。虽然给买经济适用房的人制定了各种限制条件,但是很多有钱的人却在里面钻空子,用低于市场上商品房的价格购买,而不能钻空子的人只好去买高价的商品房。即使严格执行标准,没有人钻空子,那么买得起经济适用房的人也并不是真正贫困得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至少他还买得起经济适用房。

当然,他可能买不起市场上的商品房,但是暂时买不起他还可以租房,等有钱了再去买商品房。现在政府又推出“限价房”,这个政策也不太好,和经济适用房是一样的道理。我这样说,和我们“居者有其屋”的提法并不矛盾。“居者有其屋”的意思是大家都有房子住,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产权。你买不起房,政府可以帮助你,给你建廉租房。

中国改革的制度观:如何建立起好的制度?

好制度的标准不难理解,但是要建立一套好制度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建立制度的过程就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而任何一方都有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利益之上从而*化自己利益的冲动。所以,要建立起一套好的制度,就必须要使得各方利益在博弈的过程中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并互相制衡,不能使其中一方的利益凌驾于别方的利益之上,也就是要限制特权、直到取消特权。

所以,改革的过程必定是充满困难的。而我们欣慰的看到,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我们是一直往前进的。

从2005年以来,出现了一股反思改革的热潮。大家对改革不满意有各种原因。现在40岁以下、30岁以下的人,很多对改革以前的状况还很不了解,所以就很容易否定改革的成果。我是经历过那种物质匮乏的时代的。吃不上肉,每个月给你半斤肉票;北方一半以上的人都吃的是粗粮,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点白米白面。现在还有人挨饿吗?吃的问题是彻底解决了,虽然还有一两千万的贫困人口,但是他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们只是缺钱用罢了。这样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应该承认,我们现在有现在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走回头路,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要继续坚持改革下去,取消特权,而不是取消市场,因为我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办法。在市场经济下,虽然会有人贫困,但是穷人可以变富人,现在很多的富人都是有过去的穷人变过来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大家都有机会创造财富、走向富裕。市场经济是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容易造成贫富差距过大。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小部分贫困的群体,政府可以帮助、扶持他们,比如资助他们上学、看病、建廉租房、发放小额贷款等等。

举个例子,劳动力价格在过去的十多年,一直在低点徘徊。在南方珠江三角洲那样富裕的地方,工人辛苦一个月挣不到1000块钱。但这是市场决定的,不是老板压榨工人的问题。因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供求关系就决定了价格涨不上去。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随着未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劳动力的价格肯定会涨上去。现在其实已经有这个苗头,我估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就会改变过来。

所以,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稳定的政治必定是精英治理的,因为治理一个国家是很复杂的,必需有精通相关问题的专家来治理,没有文化的人、素质不高的人是不可能担负起这个责任的。反智主义的做法会把社会引向混乱甚至是崩溃的边缘。但是精英必须要考虑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让精英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考虑,同样需要一套好的制度设计,这个制度就是民主。

中国改革的制度观:如何帮助穷人?

改革至今,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改变现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到底应该怎么办?是不是鼓动穷人起来反对富人?或者剥夺富人的财产分配给穷人呢?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我认为是很不好的。这种现象就是:为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很少;另一方面为富人办事的人很多,为穷人做事的人很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为穷人说话能够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同。穷人是弱势群体,需要有人为他们说话。哪怕说错了,也不用担心。因为立场不错,顶多是技术性错误。说话的人考虑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对自己的舆论评价,为穷人说话是不会出问题的。我国是一个特别讲究立场的国家。立场错了一切都错。谁敢犯错立场性的错误去为富人说话呢。所以都站在保险的立场上为穷人说话。

为富人说话则不同。由于大众受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灌输,富人被认为是剥削者。为剥削者说话当然错了。所以话还没有说,立场先已经错了。谁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至于做事,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于是结果是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这样一个社会是很不正常的,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我要反其道而行之,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先要说明,我这里所说的富人不包括贪污盗窃,以权谋私,追求不义之财的那些人,而是指诚实致富,特别是兴办企业致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我个人得到他们什么好处,而是考虑全社会的利益。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社会上有了一些富人就变成众矢之的,就被剥夺,被侵犯。其结果大家知道,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穷人国。谁也不敢变成富人。万一变成富人,不但自己被整被斗,连子女都不能上大学,不能参军,不能入党。九亿人口彼此监督,不让任何一个人变富。

幸亏邓小平提出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才打破了僵局。现在许多人批评邓小平这个政策,是不明白当时的背景。我们要让全国人民最后都变成富人,目前如果我们没有齐步变富的办法,只好先让一部分人致富。我们正在走上这条路。如果我们见到富人就想打倒,其结果就是又回到穷人国的状况去。我相信这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愿望。

我为富人说话,遭到猛烈的批评。有这么多人反对保护富人,我更觉得有保护富人的必要。因为的确有一批人准备打倒富人,再次剥夺他们。这批人反对为富人说话,反对保护富人。所以骂我为富人说话的做法。当然,我不仅仅为富人说话,我同样也为穷人说话。不过正如前面所说,为穷人说话的不乏其人。

所以我愿意更多地为富人说话。其实,我为富人说话不仅仅为了富人,更是为了大多数的穷人。因为他们最终也要变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穷人还有前途吗?他们一辈子只能永远当穷人,永无出头之日了。除非自己现在是穷人,先打倒富人,等到自己变成富人之后再来保护富人。这对某一个人来讲的确很理想,但是对全社会来讲是没法执行的。*的办法是富人穷人同样保护。这就是人权。

光为穷人说话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做事。要帮助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学,有病时有钱看病,搞生产时有钱买化肥农具,或能进城打工,碰到个别老板欺侮时有人帮他们维权。这些事一部分有政府在做,但是远远不够,需要民间参与。而且是自我牺牲式的参与,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一心为穷人着想。可是这样的人还远远不够。

我也赞成为穷人说话,他们的权利也需要保护。但是我反对为了讨好舆论,哗众取宠,说的话最终对穷人不利。比如鼓动穷人反对富人,宣传富人有罪,宣称穷人和富人势不两立,制造剥夺富人的理论。毛泽东为了解放穷人,采取了打倒富人的政策,其结果,大家都知道,是创造了一个穷人国。穷人并没有变富,反而更穷了。倒是改革以后由于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做到了两亿人口脱贫。这是世界银行客观的研究报告,没有人能够否定。可惜的是至今还有许多人执迷不悟,醉心于造反致富的理论。

还有许多表面上帮助穷人,其后果损害穷人的似是而非的政策,如要求小额贷款低利息、设定很高的*工资标准、要求大学降低学费、制造富人搭穷人便车的政策,让穷人上当受骗。这些问题一时难于搞清楚,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清楚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更多的财富创造和合理的财富分配。其他的想法只是忙中添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人与人的平等,人人都能得到同样的保护。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就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上一篇: 品牌策划走入创新发展的新营销时代
下一篇: 助销物料,别把帮手当棒槌!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