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设计好激励模式,还是先看员工的表现再激励?
很多企业在设计激励的时候都会说先看看员工的表现,看看他的结果,比如有一些大的结果,可能会采用提成,特别奖励的方式去做。
但是对于一些过程性的激励,就没有系统性的标准,如果预先设计好激励模式,员工就更愿意去达到结果,会鼓励员工及时的表现。
对员工的表现要不要给予评价?在管理理论当中有XY理论,更多的人会偏向于什么Y 理论,特别在中国目前的员工素质层面,Y理论告诉我们,人本来是懒惰的,或者人本来不是很积极,除非为自己做,如果在为别人做的时候,他的积极状态,努力程度一定是下降的,这一点我相信大多数人是认可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去评价他的表现,能够通过评价的结果给他一个回馈,或者给他一个激励的时候,可以帮助员工有更好的表现。
管理是以评价为导向,还是重在激励的设计,我觉得对于管理而言,一定是七分励,三分管。思维首先要重在激励,然后才是管理,也就是说我们百分之七十的机制是以激励为导向,而百分之三十的机制是以管控为方向,两者之间要把它组合起来。
除了直接的利益驱动,有没有系统性的综合激励?说到激励,大家一定会想到更多的就是物质驱动。毫无疑问,物质驱动是所有激励力度当中最有能量的部分。可是并不代表它是*的,也不代表它是激励的全部。物质以外,我们还要有更多的激励方式。
我们要对有结果的,有重要价值的方面给予物质的驱动。但是有些工作他并不能够马上带来结果,可是他的工作的过程直接会对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这样的过程我们需要给予认可和激励,如果能够在过程性的努力当中给予员工认可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间接的帮助员工做到更好的结果。
即使没有结果,如何鼓励员工的努力过程?马云曾经说过,给努力掌声,给结果奖励。
所有的努力我们都要给他鼓励,给他认可。所有的结果都要给他奖励,有些努力是没有结果的,但是这个努力值得我们去肯定,因此我们又有很多方式,如果用钱,可能很多企业会觉得增加成本。
而且努力的过程是千百不一的,很难建立很好的标准,如果标准不够清晰明确,然后奖励金钱,有的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攀比,既增加了成本,又带来了攀比。如果我们降低它的敏感程度,用积分的方式来做,这种攀比的程度不会太高,操作的难度就会大大地降低。
很多人问员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如何构建公平的标杆?
很多企业做出一些标杆,比如优秀的员工,表现好的员工,价值高的员工,这些都是在主观思维当中去感觉的。
通常来讲,很多人的感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有更好的量化尺度,是不是可以更清晰明确的建立标杆,而且让员工不会产生值质疑。通过分值得比较更好地把一个人的表现结果,用量化的形式来展现,减少不必要的抱怨,从而建立起更清晰明确的量化标杆。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