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培训管理

企业管理专业名校一览表
发布时间:2025-04-10 17:53:48

讲师:   已加入:天   关注:12   


一、国内的企业管理大学有哪些

国内的企业管理大学众多,例如海尔大学、华为大学等。这些大学提供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涵盖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领导力发展等多个领域。其中,海尔大学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企业文化及企业竞争力的特色,华为大学则注重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和学习地图的搭建。还有一些企业大学如惠普大学系统、携程大学等,也各具特色。如惠普大学系统分为教育培训部和培训事业部,涵盖了通用技能、管理技能等多个模块。而携程大学则聚焦于领导管理、财务管理等系别的项目。还有吉利大学等,虽然这类大学相对较少,但针对企业需求设置,更具实用性。在构建企业大学时,需要考虑资源积累、讲师甄选、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对于地产行业的企业大学,最近创薪地产的“三创大学”值得一提。在选择企业大学时,应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考量。还有一些企业提供在线课程服务,如置信量见云大学提供自由组合的课程,企业购买年卡可以节省成本。

二、有企业管理的本科院校有哪些

在本科院校中,也有一些以企业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学府。例如浙江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在国内具有极高的声誉。该专业的报名录取比例较低,充分说明了其难度。浙江大学的企业管理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分为两组,考生可以任选一组。第一组考数学三和管理学,第二组考数学一和机械设计基础或计算机专业基础或电路。未选考管理学的考生在复试时需加试管理学。还有其他一些本科院校也开设企业管理专业,但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上位居第三,显示出其在企业管理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相关院校官网公布的信息为准。厦门大学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因此每年吸引众多考生报考。厦门大学创办于1921年,是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

学校拥有18个学院、45个系,以及丰富的博士、硕士点。其师资力量雄厚,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等。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

在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厦门大学的招生录取比例在研究生教育中竞争力较强。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包括数学三、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等。还列出了具体的指定参考书目。

南开大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创办于1919年。学校拥有众多院系、博士、硕士点以及*重点学科。虽然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招收了较多的学生,但招录比仍然较低。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为数学三和管理综合,其中管理综合包括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24年。学校拥有广泛的学科领域和强大的科研实力。中山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中竞争力较强,虽然招收了较多的学生,但招录比仍然较低。初试专业课科目包括数学三、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

还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企业管理专业情况,包括其历史背景、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科研基地以及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等。这些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也提到了这些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和指定参考书目。

这些高校的企业管理专业都是热门专业,竞争激烈,但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特色,有助于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清华大学,创立于1911年,直属中国教育部,是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和“985工程”之中。学校下设13个学院,拥有54个系,以及众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众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还拥有多个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清华大学的竞争力在国内名列前茅。以企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初试专业课科目包括数学、微观经济学等,而其招生人数和录取比例则显示出其选拔的严格性。

东北财经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由*与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东北财经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也有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关于企业管理,它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在本科阶段,该专业通常被称为工商管理,并且包含多个分支专业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在二本院校中,财经类院校的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质量较高。例如浙江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这些学校在企业管理教育方面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以上两所学校只是众多高校中的代表,其它高校也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企业管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选择学校时,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和师资力量外,还应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发展规划做出选择。


上一篇: 企业管理与文化融合策略:2025年协同共进之道
下一篇: 企业管理业务开展策略与实践:高效运营之路在2025年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