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恩

乔恩

培训管理讲师

 讲师首页 课程 文章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名师博客 > 培训开发

告别索然寡味,如何让课程有逻辑?

讲师:乔恩   已加入:3524天   关注:2360   


作者:乔恩

(一)什么是逻辑?

爱因斯坦问学生:“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满身的煤灰。请问谁会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满脸满身灰的工人去洗澡喽!”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真是肮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

有一位学生很兴奋的发现了答案:“哦!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 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是错的。两人同时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干净的;另一个是会是脏的呢?这就叫‘逻辑’。”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来源:百度百科)

顾名思义,有逻辑,就是遵循思维规律,经得起推敲,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二)为什么要有逻辑?

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到逻辑训练方法的介绍,但这部分笔墨很重要。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意识层面,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改变的。

我们要去完成一件事情,只有认识到了价值和重要性,才会有动力。有句鸡汤不是说嘛,当你想面对困难的时候,方法总比困难多。而当你躲避困难的时候,借口总比方法多。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源头错了,结果会好吗?

逻辑,就是贯穿这一切的源头。我们可以来反证这一观点。

我们一起用一个案例来体验一下。

(案例教学法是最能够带来体验感和参与感,并能获得新知的教学方法。)

很多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课程,都会涉及一个知识模块:市场调研。下面是一段关于市场调研的素材范例,请欣赏。

逻辑训练案例

我曾提出改进零售价调查的建议,建议重估被调查店铺的种类和数量。目前调查的多为C类小店,调查结果不能反映实际市场价格。

在被调查的700家店中,只有210家(占30%)为A类大店,A类店营业额高,市场大,C类小店价格不能反映主要市场价格,我建议只调查A类大店。

如果调整店的种类和数量,也必须调整竞争对手的,使之有可比性。我还建议将大型超市比例由50%调至70%,更符合市场现状。零售价调查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我们必须调整,以确保调查数据反映真实市场价格。

感觉怎么样?我敢打赌,您现在要么不想看第二遍,要么已经看了几遍还在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

这就是我们很多培训师在设计课程时常有的现象,内容很充实,教学方法看起来都有运用,但唯独差了逻辑的设计,有时候很可惜。

如果你需要把它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将如何进行调整,让这段素材看起来更有逻辑,更便于听众理解?


零售价格调查改进建议

零售价格调查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为确保调查数据反映真实市场价格,我建议调整被调查店的种类和数量,做法如下:

1.只调查A类大店。目前调查的多为C类小店,其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价格。在被调查的700家店中,只有210家(占30%)为A类大店,营业额高,市场大。若统计数据中只有30%来自大店,我们很难了解主要市场的实际价格。

2.调整竞争对手的店铺类别和数量。如果调整店的种类和数量,也要调整竞争对手的,使之有可比性。

3.调整大型超市的比例至70%,更符合市场现状。

所以,我们会发现3种结果:

没有逻辑,内容会散!

没有逻辑,讲解会乱!

没有逻辑,听课会晕!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学员在听课、领导在听取汇报)时,会默认每个句子和段落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真实的情况是没有逻辑,大脑会混乱。此刻,有的听众会选择屏蔽信息,有的会花费精力去自己梳理逻辑。

大脑理解一段信息的时候,需要经过词句梳理概念释义内涵解读等阶段,如果内训师或者演讲者不能把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听众将把大量时间花在“词句梳理”阶段,从而没有更多精力或心思去进行“概念释义”和“内涵解读”,我们讲课或演讲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让课程有逻辑的3个核心要点

逻辑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针对课程设计和演绎的每个模块,也都有针对性的训练。我们这里列举3个常用而且好用的核心方法,大家也可以拿来作为检验的标准。

F 观点鲜明

F 论证充分

F 直击目标

爱默生有句名言我蛮喜欢,“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 用在这里也很合适。有时候我们不是缺素材,也不是缺口才,而是缺观点,亟缺鲜明的观点。

歌德也说过,“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这个重要之事就是我们的观点。我们的选题就是我们课程的核心观点,每个模块要有主要思想,每个知识点要有核心观点,每个论证和阐释都需要释放观点。

“他入职3年来没有迟到早退。”

“遇到项目紧张的时候,他从来都是主动请缨,带领大家开会分析……”

“他在工作中能够找到相关负责人,把问题摆出来……”

思考一下,上面这些算观点吗?

这些话语在员工申请晋进行考核的汇报中很常见,他们只是分论点,还不算观点。如果想引起听众的重视,必须把观点层层亮出来。

“他很自律。”

“他工作主动,而且组织能力很强。”

“他跨部门沟通能力很强。”

所以,我们觉得他已经能够胜任某某岗位的工作。

没有观点,再多的内容充其量只是一堆素材。听众首先关注的是,你想说什么?而不是你说了多少。

记住:开门见山也好,翻底牌也罢,任何时候,别忘了鲜明亮出你的观点。

我们大脑有个习惯,接收到观点的时候,会自觉的问:为什么?如果不能继续接收到解释这个为什么的理由,它会一直打个问号,还停留在这个观点上。很多内训师在刚开始设计课程的时候反馈,总是感觉哪里接不上,就是这里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今天可真是冷啊。”“我去的那家餐馆人真是多啊。”“哦,那个人啊,他是一个好人。”

各位,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上一篇: 上台基本法门,告别紧张
下一篇: 企业竞争的“黑洞”


其他相关热门文章:

其他相关课程:


联系电话:4000504030
24小时热线(微信):
13262638878(华东)
18311088860(华北)
13380305545(华南)
15821558037(华西)
服务投诉:13357915191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