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思维
领导者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战略思维特征的自觉把握。如果领导者对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没有比较清楚的理解,那就难以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的水平。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进行筹划和指导的一种思维。作为一种筹划和指导,它是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战略思维是三个特征的统一体,可以称之为三维结构。仅仅从某一、两个维度不能对战略思维给予完整的说明,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战略思维进行把握,认清它是一种特殊的系统性质的思维。
一、战略思维的特征之一: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
战略思维是通过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关系而展开的。任一具体的战略思维过程,都要提出特定的目标与手段,建立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效用关系。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是战略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一判断以实践范畴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些都指出了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特征,表明实践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包含着某种目的与手段的结构,包含着某种效用性于其中的。战略思维扎根于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思维之中。
并不是把所有的目的性思维都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只是一种特殊的目的性思维,是强调效用取向的、并对效用进行了评估和筹划的目的性思维。这种目的性思维体现为经过特殊化处理的目标与手段,它们经过了考量和评估,在两者间做了某种效用性关联。在现代战略思维中,目标和手段的特殊化处理已经一定程度地被系统化和科学化,它往往包括定性定量的双重表达,既说明目标的基本方向、性质特征,也说明达到目标的指标体系和时间规划。
在战略研究中,目标与手段的效用结构占有突出的位置。*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认为战略由目标、方法和手段组成。*陆军学院的小阿瑟·莱克也把战略概括为战略=目的(追求的目标)+途径(行动方案)+手段(实现某些目标的工具)。从战略概念起源的历史看,公元三世纪末晋代司马彪所提的战略概念指的是作战的谋略和方法,其立足点是效用,也包含着对目标和手段关系的考量。这一含义已经渗透到现代对理性的理解中。经济学家达尔和林德布鲁说:“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来说,该行动被‘正确地’设计成为一种能谋求*成功的行动”。西蒙对此评述:“理性一词的当代用法,同亚里士多德的谋略或慎思精神的概念非常接近。”
所以,目标和手段的效用结构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件。这一特定结构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对实践有效性的重视和人对实践的一定可控性,也体现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能离开这一基本特征。认识对一点,对于提高领导者的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的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二、战略思维的特征之二: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
战略思维不仅是一种效用性结构,而且是一种包含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效用性结构。目标与手段的效用结构只是战略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目标与手段的效用结构、战略筹划的实际展开必须在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上展开。
辞典上过去往往把战略定义为“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后来随着战略研究的发展,战略定义被扩展为“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这些定义都离不开全局性的词汇。全局是战略所研究对象的宏观面,战略思维的整体性首先是一种宏观视野;其次,整体性是全局与局部保持特定关联的统一性,是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统一。也就是说,战略思维一定是全局与局部处于特定关联中的思维。
从战略思想史的角度看,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表现了立足于整体来认识战略的特点。《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影响战争胜败的分析框架“道、天、地、将、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按照这一框架,必须立足于全局来认识战争现象,孙子也由此被认为是战略的鼻祖。克劳塞维茨说:“同任何别的场所比较起来,在战争中部分更决定于整体,更渗透着整体的特点,更是随整体作重大改变的”。当然在研究战争时“不得不先把各个问题看做是彼此分开的几个部分来研究,以便比较清楚地认识它们”。所以,全局与局部关系的确定是战略概念形成的方法论依据。
战略思维作为包含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整体性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相关的层面:
第一,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的,全局性是其基本特性。战略所说的全局,当然依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它一定是所研究对象的宏观面。在确定的研究范围内,全局与局部有着明确的区别。对于全局,我们必须有相应的宏观视野。否则,战略就不成其为战略。
第二,这一全局决不是孤立的全局,空泛的全局,离开局部的全局,而是与局部保持特定关系的全局。从全局的角度来理解战略,战略固然是一种宏大的叙事。但是,这种宏大的叙事并不止于宏大,而总是联系微观的宏大。战略的全局性特征总是在与局部的对比和联系中展现自己。战略思维的展开,体现为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
所以,领导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把握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基本内涵。这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关键之处。
三、战略思维的特征之三: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的结构
战略总是对未来的安排或导向。战略谋划、审时度势都是基于现在朝向未来的。因此,战略思维一定在时间的维度上面向未来而展开。这一维度具有的特殊性之一是不可逆性。因为其不可逆,所以才有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说法,才有了战略失败的难以挽回,时间维度的特殊战略意义也才得以显现。时间维度的另一特殊性是不确定性。如果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战略要素是比较确定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比较确定的东西就会变得不那么确定,甚至很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给战略思维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也带来了特殊的意涵。
战略思维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发展的趋势做出预见,是从现在到未来的一种预见性结构。凡是战略都包含着某种预见。战略目标就是基于某种预见而确定的,战略规划就是基于某种预见的选择和安排。在当代战略管理的研究中,明茨伯格提出的战略5P(Plan、Ploy、Pattern、Position、Perspective)就包含了对预见性的强调,也包含了预见的某种框架。
另一种情况是战略过程中的调整和发展。由于战略研究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过程,所以战略思维一定是一个发展性的结构。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它一定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不管我们如何预见,未来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战略的调整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国际评论界曾经讲911事件的发生使国际政治研究者跌破了眼镜,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克劳塞维茨也讲,拟制战争计划中许多细节根本不能在事先作好,必须不断作必要的修改。第二,战略对象、对手和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基于已有信息而制定的战略都需要发展。
所以,战略既是行动之前又是行动之中的概念,战略预见和发展都是战略思维的应有之义,它们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复杂性和能动性。
什么是战略思维的最后总结
总之,战略思维是在目标与手段、全局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维度下展开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反映了战略思维的一般特征,反映了战略思维的系统性。领导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应当对这些特征及其关系有基本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