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领域,现代企业的崛起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企业不仅是生产技术和经济力量的提升,更是现代生产领域的新理念和制度的诞生地。
正如*·*所说,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也是社会和政治实体。要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管理的合法化,二是员工必须拥有自己的“地位和职能”。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不仅仅是追求利润*化,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正当性的寻找,以及公众对企业管理的接受程度。历史上,企业管理权的争夺一直存在,这不仅关乎权力,也关乎不同的经济观念。
自19世纪后半期企业在中国诞生以来,其在中国的命运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源于企业在中国的道德基础薄弱,被主流精神和意识形态视为异类。在企业制度和秩序的建立过程中,一些人对财富的贪婪和不择手段的获取方式,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无法建立健康的工作和竞争规则。农民转变为工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地位和职能,并接受新的认可。激进阶级斗争哲学也对企业关系的建立提出了挑战。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民生公司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塑造的民生精神赢得了员工的忠诚和拥护。民生公司的管理制度深入人心,经营管理高效廉洁。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劳资关系的和谐以及经营管理的高效。
民生公司努力营造一种劳资合作的气氛,卢作孚主张以集团代替阶级。在处理劳资关系时,公司对资本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表现在公司的权力分配格局和利润分配方面。公司的权力实际上落在以总经理为代表的技术和行政人员手中。公司充分照顾普通工人的利益,在支出中,工资和福利开支占据很大的一部分。
在节制资本方面,管理阶层起到了关键性和主导作用。他们通过制度约束和说服教育,使资方和股东认同民生精神,支持公司的发展。股东们的节制和对团体命运的担当是他们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民生公司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
民生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是通过严格的制度和奖惩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改造他们的精神面貌。公司通过非常严格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培养员工的荣誉感和主动精神,使他们感觉到在民生的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与改造中国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这样,员工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觉到自己在道德上是高尚正派的,而且是进步的、充满前途的。民生公司的管理架构颇为精细,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操作守则和考核标准,执行力度也十分严格。公司编撰了《经理须知》、《船长须知》、《茶房须知》、《水手须知》等手册,详细规定了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要求及操作流程。公司要求员工必须熟记并背诵各自的工作手册内容,并经常进行考核。
以航空信件的办理为例,有着严格的操作规定:信件一到邮班期,即刻派人至邮局取件,随后立即进行分发处理,需回复的信件则立即开始拟稿核稿,核稿应随到随核,稿件一经核定即刻缮写,每日八时前必须完成缮写工作。当日的信件当日完成校对和盖章后交由收发室处理,随后才能结束工作。
公司还注重全员及全面的训练,早在1933年便制定了《训练纲要》,明确了职工集体思想和品行训练等具体措施。新职员在录取后需经过业务培训和“民生精神”的教育方可上岗。公司的基层骨干力量大多经过这样的培训逐步成长起来。在员工培训方面,公司以灌输为主,兼以集体生活的熏陶,注重职业训练与业余活动的结合。
韦伯曾说,资本主义需要那些有纪律、有责任感、有自制力的劳动者。民生公司的培训正是为了培养这种精神。通过准军事训练和集团生活的锻炼,改变员工不习惯服从严格纪律和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问题。卢作孚曾言,训练的目的在于组织分工、合作与会议,以军事化的管理锻炼学员身体,科学化的技术培养学员的智识。
从培训的广泛程度和立意上来看,民生公司的这种培训不仅是一般的职业训练,更是在为社会培育新的人才。因为它以改造社会、为社会的出路谋求解决办法为宗旨。卢作孚认为,每个青年学生都应明白学校的培养不是为个人的成功,而是为了社会的成功,为了找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卢作孚以他的个人品质影响着公司上下,他的勤俭节约、鄙视特权享乐的精神,使员工们有了学习的榜样。他的工作态度认真严谨,使得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对他敬畏三分。这种精神不仅在员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代表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民生公司的成功与卢作孚的领导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巧妙利用有关。他早年利用地方势力,后来又与政学系建立了密切关系。这些都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
通过对民生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解决中国企业基础问题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在劳方、资方和管理者阶层的相处之道以及各*何自处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虽然公司在管理手段和生产方式上引进了许多西方观念,但其精神内核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君子之道和士绅的传统。
王生升老师作为公共关系管理和危机公关领域的专家,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和指导。他在危机公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企业化解危机、预防危机、转危为安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遵循国家相关规定,接受专业的安全技术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方可从事相关作业。这些特种作业人员的涵盖范围及考核标准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和确定的。在保障作业安全的前提下,特种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至关重要。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确保他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这也体现了国家对特种作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对安全生产的严格要求。
|
||
联系电话:4000504030 |
![]() 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